治学“不辨真伪” 大师凭啥担当重任?

邵阳新闻在线2015/09/07 10:16:25 分享到

  近日,著名学者于丹因治学不严谨而闹出乌龙事件出尽洋相,也被媒体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再次引发我们对治学态度的反思和探讨。

  据媒体报道,为准备迎接新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送给广大学生一份不寻常的大礼——清朝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的开学演讲,并在个人微博晒出了这份“光绪演讲”,并深情满满地写到:“马上迎接新生了,看到当年‘京师大学堂’的迎新讲话,还是很感慨。”微博一经晒出,立即引来一片骂声,因为这篇所谓的“清朝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的开学演讲”实则纯属虚构,是一个已被辟谣过很多次的"烂梗",原文其实出自于一部名叫《一个人的甲午》的网络小说。

  早在2013年,“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的演讲”在微信圈疯狂转载之时,人民日报就曾以《以求真精神破除谣言》为题撰文予以批判,并明确指出“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我们要多想一想,在头脑里多逗留一些时日,让“真”归位,思考一些问题时思路才会清楚很多,看问题时也才不会盲从。”

  “宣传好的东西本没有错,但假的噱头就不必了”,这是网民对于丹“光绪演讲”乌龙事件的理性评判。对于子虚乌有的“光绪演讲”,于丹作为著名文化学者尽管其寄语鼓励学生“破除心中之贼,致力国家强大”的目的令人为之欢呼,但其作为著名学者,不经思考辨别,不去辨伪求真,将一个已被辟谣多次的"烂梗"据为己有而沾沾自喜,犯如此低级错误确有一万个不应该。

  其实,该打板子的不只于丹一人,于丹闹出的乌龙事件只是当前学术浮躁的一个问题表现,暴露出了学术界急功近利、作风缺乏求真务实的深层次问题。不少学者治学态度轻浮,缺乏沉下去的定力,创作“东抄抄西抄抄”,有时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效果,对于网络上的海量信息甚至拿来就用,人云亦云,根本就不去辨别真伪,总认为自己懂得多,都以为自己判断是对的,如此率性,怎能不出洋相?

  谴责的同时,做学问的人最该反思。是踏踏实实做学问还是哗众取宠图一己之名利?作为学问大师,微博粉丝多,一言一行举足轻重,若是传播错误思想或言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要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甚至“明德”的重任,就必须严修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自觉摒弃功利主义,克服浮躁情绪,摒心静气潜心研究,才能切实当好经典文化的解说者、传播者、引领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讲的就是为学的态度,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深思熟虑,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