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自9月8日起故事跌宕起伏。起先,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女大学生袁某自称扶摔倒老人被讹,并在微博上寻找目击者证清白。连日来,又有几名目击者实名作证,称在事发现场,曾亲耳听到袁某承认撞人,并向老太道歉。昨日下午,淮南警方通报称,经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骑车经过老人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今日,女大学生又发声,连问我错了吗,要求警方复核,始终认为自己是被讹方。
尚且不讨论此次发声是真是假,事情越发让人联想到“彭宇案”。在历时五年后,彭宇终于承认自己撞人。真相沉睡的几年里,凡是相关事件与案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彭宇案”联系在一起。似乎,“彭宇案”成为“酵母”,道德话题充分“发酵”。可惜的是,发酵出来的不是道德成为“香饽饽”,而是成为了“馊馒头”。“不敢救人”或“不敢搀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潜规则”。“小悦悦”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各种各样翻版的“彭宇案”就是“反证”。因此,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事故的起缘都是讹与被讹。
正是由于警方取证不严和司法机关没有及时披露真实信息,导致群众脑海中逐渐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潜意识觉得帮人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索性听之任之。希望此次“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能够严格地走司法程序,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社会冷漠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缘于“道德资本”的不积累和道德的不作为。“彭宇案”的阴影退去,道德就该闪亮登场。这才是当今社会共同的道德诉求。这或是法律“搀扶”道德的契机,“道德资本”不仅需要道德的“注入”,也需要法治的“加盟”。已有地方通过立法来“保护好人”,在全社会范围内宣扬爱心帮扶的正确社会价值观,能否在全国的层面上立法,是接下来我们所要思考与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