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发布《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中提到,职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对此,你怎么看?欢迎来稿讨论。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职业教育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毕业生考不上高中宁愿去外地打工,也不想读“职高”,每年分给各校的“职高”指标,虽然思想动员工作做了不少,但没有几个学校能够完成“职高”招生任务的,有些初中生通过做工作勉强进了“职高”学校没有多久,就自动离校外出打工了。总之,目前的“职高”学校既难招到学生,又难留住学生。
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跟不上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人们对现代职业教育认识不够,思想上鄙视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仍然存在;加之招聘广告录用底线多在专科、本科以上,“职高”毕业生因“学艺不精”很难找到工作。同时由于高考热,研考热导致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冷遇,招生不足,生源质量下降,这与中国在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有知识、会操作、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势在必行。
首先,在“办学条件”方面,必须根据开设的专业来选择需要配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实习基地;例如,某“职高”学校如果开办的专业主要有钳工、磨工、冲压工等,那么应该准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习仪器设备有钳工操作台、虎头钳、钢锯,相关量具、磨床、冲床等,同时还要拥有相应的实习基地。
其次,在“师资力量”方面,“双师型”是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从教的资格,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具有与从事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职业经历,具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能够及时掌握企业信息,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行业最新技术,熟悉和精通相应专业的技术和业务。他们有的是企业的工程师或技师,又兼任职业院校的教师;有的是学校的讲师或教授,又具有与其专业相适应的其他行业的职称与技能;完成传授学生最新专业技术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获得最新技术、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进行职业指导等职业教育任务。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就要教会学生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这些操作应用能力在书本里和黑板上是无法学到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来实现。所以,职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六个月才能上岗的规定很有必要。
这是因为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师光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懂技术、会操作、能应用,不能在教室里栽花草、养牲畜,在黑板上开机器、搞设计。培养“双证”人才,必然要求有“双师型”的教师;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培养的应该是在企业真实环境下工作的技能性人才,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有企业实践最好是企业工作的经历。
所以,规定要求:鼓励探索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到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能要求、用人标准、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等。
希望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企业实践活动,不仅要求学生到企业实践,而且要求职校专业课教师也要到企业实践六个月才能上岗,这样做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彻底改善办学条件,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对于努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意义重大。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