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日前出台文件,指导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今日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10月19日新华网)
《意见》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创作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文艺创作呈现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然而,据《意见》披露,不少发展的弊病亟待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思想文化阵地巩固任务紧迫;抄袭模仿、粗制滥造问题突出;价值观扭曲风险大等等。
“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这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习总书记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诚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我们任重道远。复旦哲学系教授张庆熊在其《儒家的和谐观念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讲座上专门就如何“认同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行过深刻论述,他指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上的发展与成果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但是仍然有许多中国人存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思想。
的确,在2014年文艺创作领域就曾曝光过多起“以洋为尊”或“视洋为祸”的现象和案例,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山寨版“狮身人面像”因模仿埃及著名景观“狮身人面像”,后被埃及方面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投诉;沈阳苏家屯区山寨建筑“自由女神”被网友在微博进行曝光后饱受争议;同年9月,“哆啦A梦”遭中国一些媒体质疑“背后隐含着极强的政治意义”;不少孩子了解好莱坞电影,喜欢日本动漫,却读不懂古圣先贤的文字。不可否认,文艺创作领域的崇洋媚外,原因复杂,但根子出在不少人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缺乏热情和认同感,或者说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并没有因为国家经济的发达而真正得到提高。
那么,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底气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文艺为民的发展方针。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孕育了厚重丰富的传统文化,现实文艺创作中,一大批经典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深挖细琢,近些年“熊猫”、“功夫”等中国元素走红好莱坞,国内一批深挖传统文化的电影、动漫在市场受追捧,充分说明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潜心学习、思考、创新,不断创作出更多弘扬主旋律、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才会在优秀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得到自觉增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求是》杂志曾刊文:“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纵观百年历史,我们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自信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当下,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特别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传统的制度、文化优势正日益凸显,“中国速度”被惊叹、“中国经验”受借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相信外面的月亮比自家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