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直是我国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标配”课程,然而近日,山东省聊城市的一所公立小学却取消了一二年级数学课,补充朗诵、国学、书法等课程。此举引发争议,有人赞成该校做法,认为学数学不能光靠记忆,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够,并不适合这种逻辑性强的课程,但也有人认为,小学本身就是打基础阶段,低年级开设数学课,是国家课程计划的统一要求,取消数学课既违反规定,又背离教学规律。对此,你怎么看?
笔者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取消数学课好像有些不太合适。这是因为:首先,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无非是认识一些简单的数字或者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熟记乘法口诀是学好这些知识的关键。这些知识虽然简单,但很重要。它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不可等闲视之。它涉及到有关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方法及规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正适合完成这一学习计划。
其次,如果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的“标配”课程,把这些内容搬到小学三四年级去学习,那么小学三四年级的数学内容是否要搬到小学五六年级去学习?由此类推,初中生是否要学习小学内容?高中生是否要学习初中内容?大学生是否要学习高中内容?这样做不仅让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倒过来学习有关数学知识,使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下降,而且不能及时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导致“知识拖堂”现象,有违教学规律。
再次,如果把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内容搬到小学三四年级去学习,那么小学三四年级既要学习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也要学习小学三四年级的内容;如果小学三四年级的内容不搬到小学五六年级去学的话,将导致学生到了三年级开始一下子要学几年的课程,从而增加了学习压力,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吃得消吗?
还有,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育专家们很早以前就已经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和认识规律进行了相关数学内容的编排和学习,长期以来,这样的课程编排和学习已经成为习惯,并没有更多学生感到不适应或接受不了数学知识的现象发生,如果有,也是极个别年龄偏小的学生。而小学本身就是打基础阶段,低年级开设数学课,是国家课程计划的统一要求,取消数学课既违反规定,又背离教学规律。而且需要国家再次组织人力和物力重新调整和编排各年级的数学课程,岂不是浪费资源?
总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现行的数学课程不适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现在的孩子入学年龄太小,各年级的学制太长所造成的:现在的孩子从三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到六岁上小学六年,13岁上初、高中学六年,19岁考大学一般是四年本科23岁毕业,现在大部分人都想读研三年。不加读研,共需要接受现代教育20年才能走入社会。想当初,我们这一辈在“学制要宿短,教育要革命”的影响下,由于没有幼儿园,也就没有机会先上学前班了,到七、八岁才开始读小学一年级,那时的小学只读五年,初中和高中各读两年,初中不学英语,到高中才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英语。所以,过去的我们,除了不会英语外,对于其他各科的学习,好像并没有什么接受水平有限和接受能力不够的现象存在,而且平时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小学和初中不仅没有机会读寄宿,而且早晨和下午还要从事看牛、扯猪草、挑水等家务劳动,只有上午读书,从来没有晚自习,作业也很少,学习靠自觉,许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很不错。
所以,笔者建议,要解决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现行的数学课程不适应的根本方法是:不是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标配”课程,而是推迟小学一年级的入学年龄或者宿短学制,把内容压缩到宿短的学制里进行学习;也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另一种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容易接受的游戏方式进行数学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强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