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作业不能异化为“家长作业”

邵阳新闻在线2015/10/30 11:05:03 分享到

  “这大冷天的,去哪抓一只蜗牛?”10月26日,玉泉小学三年级的家长林雪(化名)在“家长群中”发现了一项高难度作业,科学课上要求每个学生带一只蜗牛进行观察。(10月29日《北京青年报》)

  这作业如果是夏季不奇葩,很正常。但这是深秋,去哪找蜗牛呢?这不等同于六月天要学生观看雪花吗?

  老师布置奇葩作业的现象并不少见。此前,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幼儿园、小学各类奇葩作业,如让学生制做海报、制作航模、做面食、出本书、造出声的电视、做泡菜……几乎没有幼儿和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作业演变成了家长作业。几天前,大连媒体报道,一名家长为了给3岁女儿完成万圣节作业——制作南瓜灯,一不小心竟刺破指动脉,并送进了医院。

  学校布置这样的作业,看似在实施素质教育,在鼓励学生创新,实际是伪素质教育和假创新。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认为的,现在的部分素质教育已经“走偏了道路”,变成了假的教育创新。最根本的是缺乏针对作业的评估机制,没有合适的机制去评价一项作业的意义、目的、实施难度等。比如做这项作业,是否需要调用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等都需要考虑,而不应该由教师随意布置作业。

  学校提倡“家校合育”理念,希望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肯定没有错;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科学课上布置学生观察小动物),培养学生亲近社会、感悟自然的意识以及观察思考等能力,这更没有错。但教师布置作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考虑作业的实施难度,切不可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更不可异化为“家长作业”。像“冷天抓蜗牛”“三岁孩子制作南瓜灯”等有点过,孩子基本上完成不了,最后都得靠家长。由家长完成,孩子享受不到作业过程的快乐,体会不到做作业的乐趣,也就失去了作业的意义。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应该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实施的难度,最好让学生能够得着,或者稍稍踮一踮脚或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