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放开两孩”消息发布后,多位人口学专家对“全面两孩”的效果表示担忧,建议出台配套性措施给予鼓励。人口学专家姚美雄建议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可以减轻许多家庭“丢了奶瓶就要学费”的压力。他认为,后期甚至可以考虑将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继2013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后,2015年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宣布了实行“全面二孩”的新方针,中国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从此将告终结。10月29日下午,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放开两孩”消息发布后,10月30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解释“全面二孩”政策时表示,所谓的“全面二孩”政策,是指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取消二孩审批后,实行生育登记制,但仍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国策。此次放开“全面两孩”,赋予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新内涵。王培安强调,当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是要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今后几年出生人口总量会有一定增长,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超过2000万人,到203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5亿人。王培安还表示,“既要帮助群众生好孩子,又要管控可能出现的风险”。现阶段,全国符合全面两孩政策条件的夫妇约有9000万对。经测算发现,符合“全面两孩”政策条件的妇女约60%在35岁以上,卫计委将采取一切措施,确保高龄产妇安全。预计到“全面二孩”政策会引起医疗卫生、儿童照料、教育压力的增加,王培安表示“完全可以应对”。
笔者认为,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无论是对于个人和家庭,还是对于社会和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首先,现行的生育政策,过分强调一胎化,使得中国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使得小孩从小就生活在被宠爱的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家长也不敢放手让唯一的小孩闯天下,生怕独生子有个什么闪失,家庭后悔莫及。如此一来,众多的独生子女一代,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干这也不行,干那也不行,成了十足的低能儿,后生力量差强人意,自然人口质量也好不到哪去,如果国家都依靠这些小公主、小皇帝来建设来保卫,国家能建设好保卫好吗?若干年以后,国家安全有保证吗?“全面放开二胎”能打破独生子女是小公主小皇帝的局面,因为不再是“独苗”,一家人可能就不会过分溺爱孩子,而孩子有兄弟姐妹,也会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照顾别人的能力,所以,“全面放开二胎”对本人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全面二孩”政策完全符合大多数家庭的意愿。因为多一个孩子,家庭就多了一份希望,家长也就少了一份担心和牵挂,可以放手让小孩独闯天下了,年轻一代得到的锻练机会多了,那么娇生惯养、好高务远的现象就少了。可以生育二胎了,人们自然也就不会冒险打游击偷生了。而且现在大多数夫妇的生育意愿是两个孩子,如果“全面放开二胎”,满足了大多数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也有利于提升现在过低的生育率。如果现在放开二胎,还有一部分70后妇女赶得上生二胎。而70后妇女对于中国人口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很多70后妇女仍然愿意生二胎,而80后妇女的生育意愿普遍低于70后。
再次,“全面放开二胎”一方面还会增加社会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弃婴堕胎现象。如果政策不让生育二胎了,人们自然非常看重性别,男孩则留女孩则弃,不满婴儿性别,随意遗弃婴儿现象也会增多,从而使得社会上非法滥生育现象层出不穷。许多小孩从小被遗弃了,身体发育自然不良,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为了生存下去,这些没有身份的边缘人只有去坑蒙拐骗了,甚至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过去,国家大力提倡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那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做出的决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有必要。不过,这些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践行,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主要是在有的地方执行政策的强硬性野蛮性与老百姓之间的认可性有一定的摩擦,撬房子、赶牲畜、罚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在部分老百姓的心中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和埋怨情绪,干群关系变得不那么和谐了。允许生二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也使生育政策较易顺利推行,重要的是对社会的和谐将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与我们国家当前推行的构建和谐和会的大方向是相吻合的。
还有“全面二孩”最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方面是缓解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不可否认的是,不少人特别是当父母的都感到独生子女的教育难度很大。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容易对其溺爱,子女容易娇气甚至自私心严重、依赖心理大、责任意识差、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够强。如果一家人有两个孩子,这些现象就可能有所改观,这对于提高年青一代的综合素质继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都大有好处。
所以,“全面两孩”新政顺应人口形势、尊重群众意愿,更富人性化,不少市民纷纷积极响应。因为“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使孩子多一个伴儿,这样有益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且能够减轻孩子今后的养老负担,成为众多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的家庭争先申请生育证的动力。然而也有一些市民认为,必须理性对待这一“喜讯”,不能冲动地抢搭“政策快车”。“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后,许多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夫妻都陷入了矛盾和纠结。因为一个孩子从孕育到出生,再到之后的成长过程,需要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记者在采访中,不少人倾诉了想生二胎但“没钱养”或者“没劲儿带”的担忧。另外,不少符合“全面两孩”政策的妇女已经步入高龄产妇行列,也带来了优生优育方面的隐忧。“全面两孩”生与不生,表面上看是件“家务事”,但因其背后涉及到政策保障等系列问题,又使得它同时成为社会上众多人口学专家的担忧。有人认为,呼之欲出的“全面二胎”政策,相比于“单独二胎”政策,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必须看到“全面二胎”政策,在执行中也许只能是看上去很美,恐怕很难达到如期效果。
为此,笔者建议,为了消除“全面两孩”效果的各种担忧,一方面国家要从政策层面,让改革的成果最大限度的惠及于民。比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让义务教育扩大至幼儿教育;通过完善医保体系,让国人大大减少自费的支出;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破除许多家庭倾尽所有财力购买商品房,甚至买不起房的困局等。当“养不起”的状况得到改善,“不愿生”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迎刃而解。
另一方面“全面二胎”应以重奖独生作为前提。否则,那些已经失去生育机会的人们,必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而对人口暴增的担忧,也因引导政策的缺失而难以消除。重奖独生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对那些为计划生育政策作出牺牲和贡献的家庭表达敬意,另一方面也在于通过有吸引力的奖励政策,减少人口暴增的忧虑—人少的国家为了鼓励多生而出台了很诱人的奖励政策,担忧人口暴增的我们当然也应对独生子女予以补偿和奖励。比如大幅提高独生子女奖励费,比如在保障房、教育、社保等各方面向独生子女家庭作出倾斜,比如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为失独父母代行养老送终职责……这些都是我们应当采取却尚未采取的奖励政策。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独生子女费。从1982年开始,各地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每月5元独生子女费的奖励规定。30多年来,独生子女都已经生了独生子女,大多数地方的奖励标准却鲜有变化。独生子女费的价值已经从最初的“可买几斤猪肉”到如今仅仅“可买一支雪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超生家庭缴纳的社会抚养费呈几何级暴增。社会抚养费是与国民收入直接挂钩的,独生子女费却永远停留在历史深处。据估算,全国每年征收的超生罚款高达279亿元;如果都用于奖励18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费至少可以达到低保标准。
总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其理念意义高于实际意义。如果现在取消生育限制,在开头几年,中国的生育率也许会有显著回升,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以前想生而政策不允许生的夫妇会在这几年生孩子。但从长期来看,取消生育限制,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使不限制生育,大多数夫妇也不愿意多生孩子。随着养育子女成本的高涨,从住房到教育到医疗,无不降低着人们的生育意愿。所以,“放开二胎”,对有钱者是最大的利好,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就以各种方式享受到了二胎甚至多胎待遇。放开“全面两孩”,各种社会资源分配必将发生相应变化。对职能部门来讲,在科学引导育龄群众合理安排生育的同时,也应未雨绸缪、及时跟进配套措施,用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更为人性化的制度设计,让育龄群众既科学生好二胎、更精心育好二孩,这才是实施“全面两孩”新政的应有之义。让我们共同祝愿,制定政策的良好初衷能给更多的家庭带来美满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