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禅城的家长称:“孩子说上英语课的时候,有学生不听话,惹怒了老师,于是老师让学生罚写‘我是SB’100次。”该小学校方负责人称,该老师在课上教学生写英文字母时,学生说了“傻逼”这个词,老师情绪一下没控制好,已做停课处理。有家长认为老师让学生罚抄粗口非常不妥,不仅不利于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且有侮辱学生人格之嫌,对学生影响很大。对此,你怎么看?
教师应如何对犯错的学生实施“惩罚”?这是一个让不少教师头疼纠结的问题,这是因为如果“惩罚”不当,搞不好就会让教师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但我们又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使“惩罚”恰到好处,不会出现“体罚学生”的嫌疑呢?
心理学家洛根提出的运用“惩罚”的原则可供参考:避免对违纪行为施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等不适当的“惩罚”,所用“惩罚”要与学生过失相对应。“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力求使受罚者能够想到原先的过失情境,应指出合适的行为代替被“惩罚”的行为,至少应有一种不相容的逃避反应。
按照这个原则,笔者认为,“惩罚”要视情节有针对性地实施,如果有学生在学校里乱扔果皮纸屑或者把瓜子壳磕得满地都是,那么我认为对他们施以“扫地”的惩罚是合理的;如果住校生晚起,罚他们“跑操场”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论干了什么错事都这么罚,会使学生对此产生厌恶感,这样一来,本来很光荣的劳动﹑很有趣的学科﹑很磨炼人意志的锻炼,都会使学生厌烦,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惩罚之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保证其健康成长,使用得当,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事与愿违。
教育没有惩罚不行,惩罚不一分为二也不行。这是因为对学生的惩罚如果太轻,就不能达到惩罚及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甚至会成为学生重复错误行为的一种鼓励;但如果惩罚过度,不仅学生可能通过过度的惩罚而坚持错误行为来进行报复,而且教师也会因为惩罚学生过度而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例如,老师在课上教学生写英文字母时,学生说了“傻逼”这个词,惹怒了老师,于是老师让学生罚写“我是SB”100次。这种惩罚学生的方式虽然针对性很强,也很及时,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间一长,他们会变成“老油条”,他们只知道错了无非也就是接受这些“惩罚”而已,自己已经身经百战﹑无所畏惧了,所以他们不但不改,很可能还会故伎重演。这样惩罚学生虽然发泄了老师心中的愤怒和不满情绪,但这种惩罚学生的手段好像带有江湖上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的报复行为,所以非常不妥。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懂规矩的学生受社会上不良语言习惯的影响说出一些不文明的粗话来,虽然学生的这种行为既是对上课老师的不礼貌和不尊重,也是对课堂纪律的严重破坏,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老师按理应该对这样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但不宜采用“以牙还牙”的“报复”方法让学生罚写“我是SB”100次。这是因为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老师教育学生的身份,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养成文明用语的习惯,而且貌似有对学生进行“以牙还牙”的“报复”之嫌,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与“体罚”学生相关的“变相体罚”学生的方法,就是“心罚”,应该及时予以制止。
为此,笔者建议,人性化的“惩罚教育”要适当,具体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在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不应该发脾气,而要冷静处理。如果此时是在课堂上,为了不过多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先制止其错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等下课后再把当事学生叫到合适的地方进行处理,因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在认真听课的,教师应该顾及到他们。但是如果事态严重,不得不中断教学,教师也不该在教室里动怒,而应把一切安排妥当后,再把当事人叫出去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事态扩大;
其次,在批评学生时应注意技巧和方法。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批评的过程中教师不可用过严的语气,但也不可过于和蔼,过于迁就,毕竟他是来接受批评又不是来接受表扬的,在原则问题上教师坚决不能让步,否则,学生会“得寸进尺”,下次再有这种事他也不会怕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犯错误可能带来的后果及其严重性,应给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关键是要他真正懂得自己错在哪里;
再次,对学生的“惩罚”要慎重。要根据情节的轻重酌情考虑,最好先由学生自己决定对所犯错误该实施何种惩罚,教师可以用“我想听一听,你认为自己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呢?”或者“如果你是老师,碰到你的学生犯这样的错,你会如何处置?”之类的话语,实际上也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什么样的处罚合适?教师不妨先听听学生的意见,如果教师也认为合理,就可以照他说的办;如果认为不合理,也可以在量上酌情增减或另行处理,这样当事学生一般都不会有“惩罚不公”的怨言。对学生的批评和处罚,如果是科任教师能自己处理的最好自己处理,有必要的话,可以让班主任协助处理,但最好不要把学生交给学校教务处惩治,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教务处的“惩罚”是最严厉的,这容易在他的心目中造成恐惧感,也会让他觉得这个老师无能而瞧不起你。对于那些调皮捣蛋而又屡教不改﹑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学生”,老师们应该多关注他们而不是轻易放弃,这样的学生其实最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老师们应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但同时学生们也该体谅老师的工作,多给予支持和配合。总之,师生关系如果能够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互相关照,这种人性化的“惩罚教育”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