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慢”谈

邵阳新闻在线2015/11/12 10:47:36 分享到

  “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一想,这些话你平时对孩子说过几句?再数一数,平日里对孩子说的话,有几句不带着“快”字,也许结果会让你吓一跳。的确,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可是,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们会对45天速成鸡感到震惊畏惧,却没有想过一个在没玩没了的催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11月11日《新京报》)

  在这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年代,在这飞速发展、竞争残酷、追求快节奏的时代,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许多家长浮躁了,慢不下来。从孩子上学开始就给孩子请家教或将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尤其是周末、节假日,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生怕孩子慢,因为,他们认为,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就意味着落后。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就是快不起来,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植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开花,也不可能经过同样的时间便成熟,有早有晚,有长有短,更何况是人,是教育。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因遗传、环境、家庭等方面的差异,“开花”时间肯定会不同。有的种下去不久就灿烂绽放,有的种下去需要漫长的等待。因此,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意识到并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要沉住气,耐心等待,不要看到别的“花”怒放了,自己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

  历史上多少名人少年求知时代在现今人眼中都是差生。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了;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成绩一团糟;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被退学;英国首相丘吉尔小学六年级曾留过级……他们最终都成了天才。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只是发展程度不一而已,我们要耐心等待,静待花开。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这种“慢”,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着急,不能揠苗助长,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判孩子,应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放慢速度也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更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

  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而等待是对孩子成长的欣赏,是对自己工作的欣赏。在等待中付出必然能在等待中收获。让我们一起慢慢地去静待“花开”,去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份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