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小学生“减负”越减越负?

邵阳新闻在线2015/11/30 09:42:34 分享到

  随着一名15岁男孩熬夜写作业课堂猝死事件引发热议,学生的学习压力再度成为关注焦点。近日,APP阿凡题发布了《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此份调查报告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万用户一年积累的学习行为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达3小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普遍睡眠不足7小时。其中,南京的中小学生有四成写作业都要写到每晚9点-10点,甚至有8.89%的南京学生要做到夜里12点以后;有42%的陕西学生“分分钟想撕掉作业本!”尽管每天熬夜写作业,但调查也显示近30%的学生每天都有未解决的作业难题。国家教育部门近年来多次倡导“减负”,可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仍存在问题。

  在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很早以前就引起了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据统计,在过去的60年间,“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提及10多次。几十年来,各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项,严控中小学生在校时间,严禁补课,严控作业数量和考试次数等等。

  可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广大的中小学生,仍然普遍存在着书多、课时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等“六多”和睡眠时间少、文体活动少、德育活动少、与生活能力培养相关的活动少、自主性活动少、创造性活动少等“六少”方面的问题。例如,近日,APP阿凡题发布了《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此份调查报告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万用户一年积累的学习行为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达3小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普遍睡眠不足7小时。其中,南京的中小学生有四成写作业都要写到每晚9点-10点,甚至有8.89%的南京学生要做到夜里12点以后;有42%的陕西学生“分分钟想撕掉作业本!”尽管每天熬夜写作业,但调查也显示近30%的学生每天都有未解决的作业难题。

  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惹的祸。自从实行高考制度以来,“减负”已经成为人们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减负”工作出现了“越减越负”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减负”仍然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因为

  第一,在学校里仍然以分数为中心,就会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课表搞两套,一套按照部颁标准编排,应付检查,另一套按学校规定编排,实际操作。中、高考科目,课时都有所增加,尤其是英语、数理化科目,加得更多,一般每天七节课,一天九节课也并不少见,年级越高,超得越多,体音美劳等课程常常被挤占,老师、学生都叫苦连篇。

  第二,家长怕输不起不愿“减负”。在家庭里,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中国的家长没有系统地受过培训,大部分家长基本不懂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对孩子的定位就不准确;其次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对独生子女期望过高,从小就希望上个好学校,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当然这里面有社会的误导;然后是盲目攀比,没有看清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差异。看别的家长买什么资料,自己也跟着买什么资料,看别的孩子上什么班,自己的孩子也跟着上什么班,不看孩子是否需要,不给孩子发展空间,还美其名曰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在社会上,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过去大多数看升学率,现在看进重点大学的升学率,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升学率,评价的基本面没有变。应该说这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根源。以目前我国的形势,若想有效实施“减负”,必须彻底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有些学校为什么会“负负得正”?就是因为学校要对家长负责,家长要让孩子通过高考来实现孩子的人生梦,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生源啊,因此,只有彻底改革高考制度,才能逐渐的废掉“应试教育”,逐渐实施“素质教育”。

  鉴于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学校因为升学压力大和合格率的指挥都在逃避国家主张的“减负”政策,胁迫学生汇报符合规定的不实情况、暂时做样子等,瞒天过海,骗过了上级领导的教育检查。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减负”现象变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对于学校来说,“减负”即使在校园内得到了实施,可是在校外却根本得不到实施。在校外丛生的“辅导班”是减负不能实施的的根本原因。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压力是目前基础教育中讨论的热门话题,而现行的考试与评价制度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重和教师工作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所以考试与评价制度不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压力就是一句空话。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我们知道,考试主要是了解知识反馈情况的一种手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体现出来,而素质教育提出:“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考试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考书本知识,也要考实践知识;既要考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也要考音乐、体育、美术等“次要”科目。考试的方法可以采用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试,也可以采用竞赛考试,还可以采取口试、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法。考试的地点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每个学校每学期的考试次数由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只举行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可以用竞赛考试的形式来完成,期末考试可以由各乡、镇中心校统一组织,建议少搞一些大规模的全县范围内的统考或抽考。每个教师为了及时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反馈情况,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某一单元或某一章节灵活机动地进行多次单元检测或章节练习,每次单元检测或章节练习结束后,为了减轻教师的阅卷工作负担,教师可以用试卷讲评的方式由学生自己阅卷计分,或者由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对调阅卷,这样做不仅减轻了师生负担,而且能够迅速地实现知识反馈,体现师生互动,如果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纠正。

  二是改革现有的评价机制。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通常采取传统的“考试加奖罚”的手段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而且考试也只考几门单一的主课,通过对学生的考试和对教师的奖罚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样做教学质量是提高了一些,但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师生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笔者认为:

  一方面对于学生成绩的优劣应该从“知识、能力、品格、特长”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要只看知识水平一个方面,还要注重能力、品格和特长等多方面的发展,有些学生文化成绩一塌糊涂,但办事能力和交际能力很强,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可能会很有出息,现代社会的求职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些学生文化成绩也不行,但在体育、音乐和美术方面有特长,学校就要想方设法从这些方面去加以培养和提高,并采取相应的激励评估措施,给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客观地说:差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差生。教育需要考试,我们通常把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叫做“差生”,还有一种就是行为习惯很差的学生也叫“差生”,如果两样都具备就叫“双差生”。这已经是过时的叫法了,现在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一般可以按照“A、B、C”三个等级来划分,由于“素质教育”非常注重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按照这个标准来评价学生,就没有“差生”了,只有学习认真与不认真的说法了。学习认真,又遵守纪律,文明卫生,尊敬老师,热爱同学的学生自然样样A啦;学习不努力,又不按规定办事的学生也只有是C类了,但不能说是“差生”。

  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的工作业绩可以从“为人师表、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教法创新”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例如,教师的考核可以从政治表现、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学常规、劳动纪律、生活卫生;教改教研、业务能力、学生评价;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并设置各种奖励证书的加分项目。所有的量化考核项目都要有规定的实施细则进行操作,考核结果可以作为计算绩效工资、评优晋职、立功受奖的重要依据。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调研考试时,不要再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教师进行“排队奖罚”了。调研考试是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工作的一种方法,不是惩罚教师的手段,因此,调研考试可以按照考试成绩排出名次供师生们参考,但不宜用经济手段来惩罚教师,教师们也无奈只得拿学生“解气”,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压力,造成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使师生们的日子都不好过。

  为此建议:在不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调研考试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可以采取“只奖不罚”的优惠政策来减轻教师们的经济负担呢?这样做不仅没有打击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反而会使教师们轻松愉快,心存感激,并为之加倍努力工作的。因为在调研考试中,谁都希望考到“前一、二、三名”,不愿意考个“倒数一、二、三名”,为此,他们都会自觉为之付出诸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