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是西方节日感恩节,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也布置了一项任务:孩子晚上要给父母洗脚,洗脚场景要拍照,之后还要打印出来,粘贴在A4纸上,上面照片,下面写学生和家长的感言。学校要进行展览。(11月28日《华商晨报》)
学校组织学生为家长洗脚,初衷是培养孩子的“孝道”,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心存他人,这无可厚非。但是要拍照、打印、设计页面、写感言,步骤繁琐,并且还要在公开场合展示出来,这难免削弱了感恩的本意,变得形式主义了,充满了“秀”的成分。
“孝道”不是“秀”出来的。孝道教育,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葆有一颗恒久孝心,并最终转化为孝行;孝文化的传承,要像春雨润大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上多下功夫,不仅仅是洗一次脚,最根本的要有恒心、耐心和细心,把“孝”字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少老师和家长,往往只苦口婆心地教导孩子:你要学会感恩啊,父母拉扯你、老师教导你是多么不容易啊。或是“秀”几个“感恩”场景,如“感恩教育演讲”。演讲者在特定场景下,秀催人泪下的“感恩”故事或“不感恩”故事,引导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感恩”或“不感恩”故事,加上煽情的音乐,使全场沉浸在“感恩”的激励或“不感恩”的自责中……这种“秀”当时固然能在不少学生心中掀起“感恩”的涟漪,可“感恩”能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并积极付诸行动,不得而知。
“百善孝为先”,孩子对父母的“孝”有各种表达方式,如远行时报给父母的一声平安,父母生日时的一声祝福,双休日、节假日回家“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还有什么比让父母从内心感受到儿女对他们的牵挂更让人感到暖心呢?还有什么比一家人团聚更能让父母感到高兴呢?
因此,我们在孝文化的传承上,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作秀”,否则,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