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和东莞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聚集地。近几年来,“用工荒”的说法始终在珠三角回荡。
近日记者在顺德和东莞这两个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学生的身份,但却从事着与工人完全一样的工作,而且拿着可能还低于正常工人的薪水。他们就是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据多方面的信息推测,目前在珠三角各类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大约有三成工人其实都是这些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工”。
类似这种“顶岗实习”的“学生工”,早在2001年教育部、财政部还曾印发了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等内容。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这充分说明了“顶岗实习”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在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顶岗实习”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企业已经与学校形成了利益链,很多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迫不及待地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例如,最近,一说到自己在西安一所技校上学的孩子要出发去广东勤工俭学,李女士就满腹担心:“2000多公里的路让孩子坐大巴去,太累也太危险了!”。李女士孩子今年16岁,9月起在西安华中科技技师学院就读。
专业是轨道运营管理。她说:“娃上周回来说要去东莞实习,而且一去就是三个月,过年也不能回来,一个月也就给2000多元工资,这不是把我娃当成廉价劳动力了嘛?而且这大冷天的,学校还让娃坐大巴去,太不安全了。”宋女士16岁的女儿也在该校上学,她也担忧地说:“现在娃刚上学才三个多月就去那么远的地方实习,太让人不放心了。”校方解释称,这是社会见习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对企业模式的了解。据了解,该校有约600名学生分坐六辆大巴车去广东,同去的还有一些随队老师。
笔者认为,12月14日,西安的这所技校组织约600名学生分坐六辆大巴车去2000多公里的东莞见习,而且一去就是三个月,过年也不能回家,该校的这一举措虽然对于企业和学校都大有裨益:对于企业来说,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工人春节要回家过年,南方不少工厂在此期间会面临"用工荒"问题,而这些学生工无形中就缓解了工厂的困境;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顶岗实习”是中职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据业内人士透露,依照业内规矩,委托代招一名工人,工厂要付给代招方近千元,不少技校就将学生以这种方式送到工厂“打工”的,可想而知,该学校的近600名“学生工”受益可不小啊!而且如果学校每送一个学生到工厂上岗6个月,学校通常能从工厂拿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现在的行情是每人10000元,最低的也低不过8000元”。同时,企业还要按照正常用工标准或者略低的价格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
而至于那笔上万元的劳务费则不可能分到学生手中,全部由学校支配。当然其中也要用于打通一些环节,比如一些学校对于入学招收来的学生,大多数还要给学生初中所在学校给予奖励。因为初中学校如果把一个学生培养进重点高中,可以获得教育局500元的奖励,但如果把学生推荐到带实习的民办学校,则可以获得接收学校2000至4000元的奖励。由此可知,这样的“顶岗实习”受益最大的是企业和学校,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学生的“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一体化的重大举措;而且对于这种实习,由于工厂包吃包住还提供报酬,也有不少学生感到是划算的。但由于电子厂的生产线最容易上手,也是珠三角地区用工量最大的行业,因此大多数被送到这里的学生都进入了电子厂顶岗。
很多学校为了牟利,往往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工厂与学生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比如一些学习轨道运营管理、会计、计算机甚至美术、服装设计的学生也被安排到了电子厂的生产线上,这样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本专业的劳动实践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可能只会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大量最优惠的“廉价劳动力”而已!首先,“顶岗实习”的年级不仅违反了2001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等内容。也违反了2005年11月9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才能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规定。
其次,2000多公里的路让近600个孩子分坐六辆大巴去,第一次出门去这么远的地方去“打工”,学校和企业虽然已经不是在使用童工,但她们毕竟还是刚满16岁的未成年“学生工”,而且她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能适应2000多公里的长途颠簸和长达三个月的“打工”生活吗?家长们能不担心她们的辛苦和安危吗?这样的“顶岗实习”确实使许多“学生工”苦不堪言啊!再次,目前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工厂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也是一个方面,比如在这里标准的工作时间是每周上班六天,每天工作十小时,这与外界通常的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八小时大相径庭,即便是相对规范的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虽然工作时间和住宿等生活条件会优越一些,但一线工人的作息时间也是这样雷打不动的。除了超长的工作时间,多数生产线上高强度的重复性劳动也是让很多在学校读惯了书的年轻人难以适应的。所以,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打工生活感到非常厌倦,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没想到上了那么多年学最终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以后真毕业了肯定不来这里工作”。
总之,从一个正常的初中毕业生走进民办技校,再到学校安排的工厂顶岗,这整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各有分工、各具利益的产业链。有知情人人士称,如此一环扣一环的利益链,使得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初中学校或教师甚至会极力推荐一些够条件的毕业生不上高中而是去上民办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那每人几千元的奖励。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学生工”为各方创造的利益,很多学校会源源不断地安排学生到珠三角这类制造业发达地区参加“顶岗实习”,这样的“顶岗实习”不仅害苦了“学生工”,而且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对于这类上学期间实习的学生,每两年学习期内外出实习的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而巧合的是,目前劳务代理推荐的正常劳务工作者的最短工作期限也锁定在6个月,之后的流失率就超过了60%。
目前在珠三角多数制造工厂生产线上从事正常生产的工人,大多数“工龄”都不超过6个月。刚刚熟练点能上手就走了又换一批新人,完全没有产业工人的概念,而国外发达国家生产线上的工人很多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技术工人。如果我国的这种用工制度性问题不解决,“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或者转型升级为“世界制造”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