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一段长度为1分53秒的视频在永康微信用户中流传。视频中,4名学生模样的女孩,强行解掉了一名少女内衣,期间,少女一直挣扎求饶,最后哭了起来。(12月30日《钱江晚报》)
12月17日,网上流出一女生遭多名学生掌掴的视频;5月4日,网上热传多名女生轮番殴打另外一女生的视频;4月19日,网上曝出一名少年拿砖暴打一名男生的视频……这些恶性事件一经曝光,引起社会的一片哗然。人们不经会问: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的学校是如何管理的?我们的社会责任是如何担当的?我们的法律是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的?……这一切的一切不但在拷问我们的教育、也在拷问我们的良知,更在拷问我们的对策。
“校园暴力”为何频现?
个体原因。校园暴力集中在中学生身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多处在青春期,激素分泌不平衡,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加,容易冲动。又由于性的发育,他们出现了很多不适应,他们的内心经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常常会因为一个想法或一句话产生过激行为。
家庭管理的缺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伴随而来的随迁子女、留守孩子也多了起来。经有关部门调查,发生此类事件的人员多数是随迁子女、留守孩子。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看好,造成他们对他人的仇恨,对社会的抱怨,这些“仇恨”“抱怨”没有及时进行疏导,产生了厌学,最终发展成校园暴力。再说,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完全不尊重孩子非打即骂,另一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这两种倾向都易致孩子产生暴力行为。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忽视孩子的身心变化,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容易失控,学校和家长如果不及时给予指导和教育,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暴力行为。再说,学校总认为未成年人之间的权利侵害只是嬉闹,并不构成威胁,没能及时发现苗头,并未能及时疏导,使施暴未成年人产生学校与老师不会追究的错觉,助长了此风气。
社会影响。如今有些电视剧会呈现校园暴力镜头,很多网络游戏也以打人为主题,孩子们习惯模仿和复制,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以为暴力没有什么大不了。
法律意识淡薄。大多数未成年学生对法律一知半解,施暴者认为自身不会触碰到法律的底线,就算触碰到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再说,校园暴力的受害人大多以沉默应对,报警的很少;学校也以“大事化小”的处理方式处理校园暴力事件,以求“息事宁人”。
减少校园暴力,需各方发力。
首先,家长和老师应加强教育,及时了解并疏导孩子的心理,引导孩子选择理性、健康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部分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对校园暴力的报道中,不应只猎奇,而应注意规避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不健康网络游戏的清理;三是应加大对恶劣校园暴力参与者的处罚力度;四是当地政府应多谋产业发展出路,增加就业人口,提高本地就业率,减少外出务工人员,也就减少了随迁子女、留守孩子。只有这样,才会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