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女士的儿子小川今年14岁,在高新区外国语学校上初一。眼看学期快要结束,小川的座位却被换了,课桌椅搬到了教室最后方,离其他同学远远的。“这么一来,孩子不就被孤立了?!”郭女士着急了,她尝试着与班主任沟通,希望能把小川的座位换回来。小川告诉妈妈,只要自己抓到其他上课讲话的同学,就可以把座位换回来,否则,就这么一直坐着。班主任的这种管理方式是否妥当?教师与家长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期待来稿。
众所周知,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在目前学生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家庭、学校、社会期望值空前高涨的“应试教育”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难题:
一方面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养教失调的问题。一部分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有一定偏差,他们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孩子交了学费,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老师,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了!”一句话将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推给了教师;要么对孩子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缺乏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当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或违反校规校纪时,不分青红皂白地严加训斥,而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可事实上,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虽然离不开老师们辛勤细致诲人不倦的工作,但更离不开家长们的密切配合。
另一方面学校班主任老师在解决哪些学习成绩较差,网瘾成性而又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问题学生”时而伤透脑筋,导致出现了许多“以牙还牙”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模式情绪化,缺乏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家校合育”的教育理念。例如,郭女士的儿子小川今年14岁,在高新区外国语学校上初一。眼看学期快要结束,小川的座位却被换了,课桌椅搬到了教室最后方,离其他同学远远的。“这么一来,孩子不就被孤立了?!”郭女士着急了,她尝试着与班主任沟通,希望能把小川的座位换回来。小川告诉妈妈,只要自己抓到其他上课讲话的同学,就可以把座位换回来,否则,就这么一直坐着。
笔者认为,班主任的这种管理方式是“以牙还牙”的“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是目前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于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缺乏“家校合育”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首先,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对学生进行“家校合育”是我们每个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前途和一生的幸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可见,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至关重要。所以,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必要。
其次,学校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好坏典型等实际情况及时召开学生家长会。因为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组织的每一次家长会上,一方面学校必须首先向家长们实事求是地汇报一段时间内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在校表现等工作,针对学校及班级的常规管理,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在校表现、学习习惯的培养,安全卫生教育及家长与学校如何有效沟通等向家长们提出一些详细的要求和说明。尤其强调家长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另一方面在家长中要树立“教子有方"的典范。在家长会上,学校可以请几位“教子有方"的家长现身说法,就其在教育子女的经验心得方面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通过生动有趣的经验介绍,比任何事实都有说服力,其他家长们听了,也会感到受益匪浅。
再次,对于个别上课不用心听讲,爱讲小话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来说,一方面上课的教师可以用目光注视爱讲话的学生,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并提示他注意听课;也可以针对爱讲话的学生及时请他回答问题,牵动他的注意力回归;还可以走进学生当中,对于不用心听讲的学生,提示他注意听讲。同时教师为了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发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立分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注意力有集中的指向性;教学设计要科学、生动、有趣、直观,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精神不游离于课堂。另一方面班主任应该采用单独约谈该学生家长的方式,这也是“家校合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无论是班主任家访还是家长来校,约谈前,班主任都要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与家长约谈都得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的。在交谈中,班主任必须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近段时期在学校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并就孩子上课爱讲话而又屡教不改的坏习惯通过双方约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不能用“以牙还牙”的“变相体罚”学生的方法,故意为难学生,让学生调换座位,把课桌椅搬到教室的最后方,离其他同学远远的。这样会有损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还有,学校还可以利用校讯通、微信、QQ群等现代通讯工具,经常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和短信交流,从而真正实现“家校合育”的目的。因此,班主任一方面要通过家访、电话、短信交流等手段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改变以前家长主动联系学校询问学生学习情况的局面,班主任在碰到上述的棘手问题时要及时主动地联系家长,给家长打电话要多报喜,巧报忧。一旦发现学生不按时到校,半小时之内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去向;学生考试得了好成绩,发个短信报喜,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身体不舒服,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家长会觉得老师工作细致,孩子交到老师手上放心。长此以往便捷、快速地主动打出去的电话联系,让很多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决,还能促使家校和谐发展。
总之,要教育好学生,努力实现“家校合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很多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了解更准确,更深入,还有很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些合理的意见。班主任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配合教育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班主任开阔思路,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笔者相信,通过“家校合育”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定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进一步谱写出和谐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