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人民网讯,“2015年,各地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和留言办理单位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解决网友诉求13.9万项,比2014年增长23.5%。平均每个工作日有超过500项网友留言得到回应,达到历史新高。”这是2015年各地留言办理工作情况的成绩单,也是网络问政得到有效推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2015年,“许多群众反映的难事、急事,在留言办理督促下得到妥善解决”、“县级留言办理单位持续发力,推动网友诉求在基层得到解决”,各地政府通过关注和重视网民群众留言反映的民生问题,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都对网络有所了解,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至今,互联网导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除了商业,政府始终是其迅猛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互联网拓展了中国人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也加强了民众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在此过程中,“网络问政”似乎是随之而来的自然产物。诸如胶东在线,在大多数人对网络认识模糊时,启发着各地新闻网站以各种形式推广和运用网络问政,也搭建起一个官民互动、上下沟通的桥梁。
现今社会,适应新常态发展步伐,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需要“网络问政”的存在。执政能力建设的情况,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关系到党和政府的生命力,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网络的诞生,为群众表达民意、政府倾听民声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网络问政”更是为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最为直接的亲民渠道和为民办实事的窗口。
从2015年的成绩单看,群众通过网络留言表达诉求,无论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还是上学、就业、就诊、出行问题,党政“一把手”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通过网络问政、留言及时答复解决了一大批影响群众切实利益的民生问题,切实拉近干群关系。
始终把“保护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网络留言办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予以解决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这是网络问政的现实意义。各级地方党政“一把手”重视网民的留言,利用网络平台解决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这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同时,也期待着,各级地方政府能不断创新“网络问政”的制度和规范,切实为我们的网民、为我们基层的群众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