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年俗的新变化有何弊端和意义?

邵阳新闻在线2016/02/14 09:25:10 分享到

  春节将至,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就要开始了。各地的旧年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特别的、值得传承的旧年俗?这些旧年俗有何教育意义?欢迎来稿讨论。

  2016年的猴年春节将至,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就要开始了。各地的旧年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看重。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党的强国富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我的家乡的各种旧年俗活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洞口县黄桥镇是一个有着近10万人的农业大镇,有近9万人在农村居家生活,下辖黄桥、金田和石背三个片区的56个行政村和幸福、建设两个大社区,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赚钱,有了钱,他们有的就在黄桥镇街上买起了商品房,有的在街上修起了门面,还有很多人甚至买起了豪华小车,使该镇城镇人口猛增到1万多人,各种小车也增加到几千辆。

  2015年(羊年)的脚步已经结束,2016年(猴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了。今年过年前后一周的天气真好,从2月4日立春(农历羊年腊月二十六)开始到2月11日(农历猴年正月初四)每天都是风和日丽,气温高达20℃以上,这样的好天气让哪些从外地打工回老家过年的人越来越多,羊年腊月二十八和二十九日(除夕),该镇每天从农村上街购年货逛超市看热闹的人大约在2万人以上,各种车辆大约有数千辆,街道上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和让人郁闷的堵车现象。猴年正月初一,晴空万里的好天气给人们带来了拜年的好心情,同一条街道或者同一个院子里左邻右舍的人们走街串巷,彼此相互拜年,互祝“新年好!”。到了初二和初三,人们都要乘车远行去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们拜年了,这两天从黄桥镇经黄桥大桥到上瑞高速公路旁、黄桥镇到洞口县杨林乡、黄桥镇到武冈县马坪乡和黄桥镇到隆回县长铺乡等主要交通要道上都塞满了各种车辆。

  除此以外,为了使来年有个好兆头,家家户户的人们在过年前都要忙个不停,有的要上街准备过年物资;有的在家里搞卫生,贴春联,挂灯笼。特别是腊月二十九日的除夕晚上,黄桥镇街上热闹极了,大街小巷的千家万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祥和的年俗和年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惊天动地的各种烟花爆竹响个不停,噪得人整个通宵都不能安睡,还有那累人的“年夜饭”更使人彻夜难眠,真是好事多磨啊!

  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各种年俗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意义又有弊端。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赚钱,有了钱,他们有的就在黄桥镇街上买起了商品房,有的在街上修起了门面,成了新的城镇居民,还有很多人甚至买起了豪华小车,使该镇城镇人口猛增到1万多人,各种小车也增加到几千辆。这种现象说明党的富民政策使我的家乡的农民富裕起来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黄桥镇街上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这对于加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这是因为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变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由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涵盖了以上诸多领域的内容,因此,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便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所以,加速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其次,在旧年俗里,有些活动的确能增添年味,给新年带来不少喜庆的气氛,但是,对个人健康或者公共安全却有着不少隐患。例如,过年守岁,固然有它特定的意义,因为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月含有惜别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寄怀着美好的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不是没有益处的。但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虽然现代人守岁不再像过去那样,而是被看春晚、玩游戏、搓麻将和放鞭炮及各种烟花爆竹的习惯所取代。这些活动虽然也增加了不少年味,但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是因为一方面通宵熬夜,却完全不符合现代人的养生理念,尤其是对体弱甚至是有高血压等疾病的人来说,是很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放烟花爆竹虽然能够给新年带来不少喜庆的气氛,但过年放过多的鞭炮和烟花爆竹,不仅给家庭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和环境的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破坏公共卫生,并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考虑过年放鞭炮的年俗已经历史悠久,在民间完全取消这项活动人们会感觉失去年味而接受不了,为此,笔者建议,过年放烟花爆竹也要适可而止。

  再次,传统的旧年俗,从腊月初八的腊八开始“忙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约定俗成地祭灶、扫尘、穿新衣、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人们还得向晚辈发压岁钱。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以各种方式来祁盼来年的好运,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大年夜吃年夜饭、拜年等旧年俗活动,还得树立新的消费观念,传承新的文化理念,尤其是要反奢侈浪费之风。比如吃年夜饭,在上世纪,基本上都以大鱼大肉为“好”的标准,有些村子里的人还会为年夜饭的丰盛与否进行攀比,而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几乎天天都有鱼和肉吃,天天都在过年。因此,现在人们对吃鱼和吃肉已经不感兴趣,过年杀猪宰羊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是非常注重“荤素搭配、口味搭配、营养搭配”的饮食原则,所以,如何实现过年食品的“多样化”,营养的“合理化”和口味的“大众化”才是现代人健康饮食的标准。这就完全可以将年夜饭从“酒肉文化”上进步到“精神文化”上来。例如,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旧年俗已经逐渐消失,多年来随之出现的新年俗主要有除夕之夜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尤其是网络对年俗的改变更大,你可以通过网络发红包、抢红包、虚拟包饺子、虚拟放鞭炮,可以视频拜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空间、微信和博客拜年,通过视频看到对方的神情,互道一声“猴年大吉!”。这是一些很有意义的年俗活动,值得提倡和推广。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使过年一定要有年味,一方面我们并不完全反对旧年俗。因为一些旧年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年俗文化,我们可以很好地从旧年俗里挖掘出新的意义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适应旧年俗的新变化,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拜年方式在悄悄发生改变。笔者发现,除了往年的电话、手机短信拜年外,微信互相拜年、网络发红包和抢红包这些新的拜年方式开始走俏。另外,四通八达的交通虽然方便了各种小车和摩托车的拜年出行,本来是好事,但由于人和车的集中出行必定会造成交通堵塞的尴尬局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适应这种年俗的新变化。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好事多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