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之“公益”“盈利”两相衡

邵阳新闻在线2016/02/16 10:12:56 分享到

  在实体书店运行过程中,“盈利性”与“公益性”看似顾此失彼、两相矛盾的两种性质,“以谁为主”的问题一直是公众讨论的热点。2006年7月,北青网对书店该不该向读者收费的议题展开讨论;2010年6月,中华读书报一篇“不可忽视实体书店的文化公益性”,强调了实体书店无可替代的文化公益性;2015年9月,福建毛立平从历史、性质、作用等来分析新华书店作为国有公益类文化企业的使命……

  由于近段时间在网络上疯传的一段有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某新华书店店员“赶孩子”的视频,“能否在书店看书”再次成为广大网民讨论的聚焦点。2月4日,笔者通过阅读新华社记者一则对视频当事人的独家专访以及相关网络评论,不禁也思索起公众对于“书店看书”不同观点的缘由。

  在“书店看书”问题上引发争议,是在这个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一些实体书店为缓冲因“电子书”受到的冲击,保证经营成本,采取“看书收费”甚至近乎“禁止”的措施避免对所经营书本的损害,情况大多是因为人们认为书店一些做法完全有悖于实体书店仍然承担着传播公益文化的使命,只顾经营利益。加之一些人为不确定因素,故此引发矛盾。但是细细想来,看书者因为书价高不划算、无收藏价值,或地方公益图书馆又形同虚设、藏书陈旧无吸引力,更趋向于在书店看书;书店经营者头疼于一些读者损坏图书、影响正常经营,即便是采取一些措施也无可厚非。

  如此说来,问题不在于“能否在书店看书”,而在于书店性质中“公益文化传播”和“经营盈利”的一种平衡。因读者光看不买造成的损失,是书店必须承担的经营成本,只要读者不存在毁坏图书、破坏秩序等情况,书店就不该下“逐客令”。

  书店,是普及和推广科学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作为文化产业价值链上的一环正处于矛盾变化之中。传统书店仅作为图书的流通环节存在,也是大家买书的地方。而实体书店及时更新的书籍资源,能帮人们维持阅读趣味;它也承担着除地方图书馆之外,最重要文化传播、阅读推力、书籍仓库。没有它,我们同样能买到书,但实体书店的书籍推广功能、阅读激发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则会因此离我们远去。实体书店的文化公益性,便体现于此。它不仅是经营性的,更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教化、文化繁荣、促进教育以及文化休闲的功能。

  随着人们需求的多元化,书店的功能也日益丰富了,书店功能的丰富与集成也会在逛实体书店感觉趣味大异,它是一种文化的休闲,是一种阅读心态的包裹和融入。而书店在提供传播公益文化服务时,可以通过对旧书、过了流行流行风头的畅销书采取打折销售,提供一些适当区域的阅读办卡收费,也可以算是盈利与公益的平衡结合,至少也不损害实体书店作为经营者的目的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