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成长环境 杜绝青少年“暴力”

邵阳新闻在线2016/02/16 15:05:01 分享到

  2月14日,和讯网发表一篇关于“浙江青年遭逼跪围殴,打人者为学生已被刑拘”的社会新闻,该事件的起因竟是因为被打者邀女同学看电影引发打人者不满导致。而在此前的2月3日,已有一段关于“安平女生遭殴打扒衣”的视频开始在微博和朋友圈热传,同样引得社会普遍关注。

  然而,当我们惊讶地发现,事件的主人公都是校园中还未涉世的青少年,怎么掩饰住满心的复杂?“若不严惩,此案比比皆是”、“恶童需判刑,否则祸害他人”、“犯错的孩子家长教育不当,助长恶习”、“处罚犯罪,保护弱者”、“修改刑法年龄线”......相比较网络铺天盖地诸如此类评论,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思索近年来,在青少年间“暴力事件”日益增多的原因和化解途径,毕竟这不是这一两天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是我们新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伴随而来的暴力文化泛滥,严重到影响青少年的言行是高科技带给我们始料未及的副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1月进行实况报道,给出这样的数据:“每年,全世界约20万起杀人事件发生在10-29岁青年中间,占全球杀人总数的43%”、“每有一名青少年被杀害,另有20-40人受伤,需要接受医院治疗”、“青少年暴力,会对人的心理和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并往往伴随终生”。可见,青少年暴力是一个必须给予关注的全球性质的问题。

  通过这些相关暴力事件的报道,我们不难察觉出这些青少年的共性,或是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不能自控,或是在校成绩不理想而厌学、辍学,或是有使用酒精、毒品而意识不清楚,或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缺乏关爱,或是长期处于家庭暴力中情绪难以宣泄。或者,还有一些是因为不顾后果的叛逆。说到底,这些暴力事件的发生,与其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周边环境和社会影响是相关联的。青少年是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一代,我们理应付诸行动,在教育、生活、国家方面努力为其优化成长环境。

  一是教育方面。为儿童提供学龄前的早期学业和基本社交技能教育,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应对冲突的能力;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对教师进行的季度或年度评比中,“对学生的关爱情况”需占据重要比例;完善学校内部的安全监管和防范措施,能够及时制止甚至杜绝暴力事件。

  二是生活方面。家长需加强对孩子的监督和监管,避免子女与有犯罪行为的人交往,对于孩子类似发生暴力事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不可完全以暴制暴,亦不可一味纵容;家长尽量多地参与子女活动,加强互动,增进感情;父母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有暴力行为。

  三是国家方面。完善网络监管制度措施,尽量减少暴力文化的传播,引导青少年正确区分“见义勇为”和“暴力取胜”的概念;加强地方社区调解机构的建设、调解人员的素质培养,发现矛盾能及时调解化解,进而取代“暴力”解决问题;健全法律法规,能以“法”的形式规范社会行为,同时做到违法必惩、执法必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