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教师在微信“新观察家”刊文谈乡村教育,称没有了春风化雨的教育,乡村的文脉几近中断,而乡村礼俗秩序崩塌、拜金之风日盛、暴戾之气横行等等乱象,可能都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极度缺失有一定关联。如何拯救价值畸形的乡村,可能从长远来看,还要依靠教育。然而如何拯救日渐凋敝的乡村教育呢?尊师重教的传统需要慢慢复归,尊重知识、不懈求知、敬畏和探寻真理、尊重多元价值等等应当逐步成为乡村社会的共识。小编认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但是,面对如此凋敝的乡村教育,老乡们的小康梦又在哪里?让孩子上好学,让乡村的精神和文脉得以延续传承,该如何做呢?期待来稿讨论。
众所周知,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在过去的岁月里,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1991年以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赚钱,25年来的今天,我国广大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村民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已经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但由于我国乡村人口多,土地面积少,所以在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时期,号召“农业学大寨”和“兴修水利”,很多村里的山都开垦了,鳞次栉比的梯田梯地,蔚为壮观。山里基本没有杂草,通往山里的路畅通无阻。村里的小溪清澈见底,小孩们光着屁腚在溪里捞小鱼,大人在溪里挑水做饭。傍晚,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就像一个世外桃源。那时候,每年都有几个月会青黄不接,有的人家就会吃薯米饭或者萝卜饭。村里的红砖瓦房很少,交通很不方便。最近25年来,通过外出务工,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起来了。有了钱,他们不愁吃穿,有的就在自己的家乡修起了小别墅,有的就在自己本镇的街上修起了门面,还有的就在打工的城市、所在的县城或者本镇的街上买起了商品房,成了新的城镇居民,有的甚至买起了豪华小车。进村的公路在村干部的努力下终于成为了水泥马路,“嘟嘟~~”村里的水泥路上堵车了。一幢一幢的小别墅也拔地而起,自来水已经送到了千家万户。手机、电脑、电冰箱和大彩电已经成为村里许多家庭的标配,空调和小汽车也逐渐走进了每家每户。
可是,25年过去了,山还在,由于缺乏劳动力,山里已经完全荒芜,通往山里的路完全找不到了。小溪还在孜孜不倦的流淌,但是溪里已经到处是生活垃圾,25年前的那些人都已经身为人父人母,但是他们没有留在村里,而是在外地务工。由于耕田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造成许多田地荒芜,杂草丛生也无人过问,原本自产自销的庄稼人,如今也要上街买粮食吃了。很多时候,由于村里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赚钱了,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使很多村庄都失去了原有的生气和活力。受“物质刺激”和“金钱至上”等功利思想的影响,许多人为了钱,的确是不择手段,赌博、行骗等什么都干,什么都敢干。因此,传统的乡村文明已经被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冲击的支离破碎,人还是那些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已经变味。所以,在我国的许多乡村,虽然物质文明已经丰富多彩了,但精神文明却贫穷落后,令人担忧啊!例如,近日,一位教师在微信“新观察家”刊文谈乡村教育,称没有了春风化雨的教育,乡村的文脉几近中断,而乡村礼俗秩序崩塌、拜金之风日盛、暴戾之气横行等等乱象,可能都与以人为本的教育极度缺失有一定关联。如何拯救价值畸形的乡村,可能从长远来看,还要依靠教育。
然而,造成乡村教育迅速走向凋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撤点并校”政策的落实,使大量的村小被关闭,一些初中合并了,许多尚可使用的教学设施被遗弃。一些建好才1年的希望小学,也因这道政策成为无人问津的废弃建筑。而对于乡村儿童而言,村小的关闭则意味着去远方的城镇就学,从而破坏了乡村的教育生态,村里的文化血脉中断了;二是城镇化道路的实施,使许多村里人都离乡背井到路途较远条件较好的城镇、县城,甚至省城去买房修屋居住生活了。三是受打工潮的冲击和“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辍学打工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村民认为读了大学也未必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还不如提早外出打工赚钱,于是就让自己的子女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跟着出去打工了,还有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也不得不让子女辍学出去打工。四是“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和离婚率的进一步上升,加大了教育难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夫妻的离婚率有所上升,一些家庭对孩子就更加缺乏管教;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中青年村民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在老家上学,由爷爷奶奶照看,离开了父母的陪伴与监管,加上游戏厅、网吧的诱惑,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很多青少年厌学、逃学、辍学现象十分严重。五是由于乡村教育条件艰苦,待遇较差,投入不足,乡里的学校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不少优秀乡村教师都被城里的学校高薪聘走,优秀生源也被城里的学校挖走,导致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大量流失。
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即断言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因为它教人羡慕奢华往城里跑,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一句话,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两不相干!时隔90年,中国的乡村教育之路到底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综观当今的乡村教育,我们还是不得不遗憾地说,我们的乡村教育仍然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蹒跚行进!为此,笔者认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要想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要振兴强大起来,乡村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拯救乡村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如何拯救日渐凋敝的乡村教育呢?尊师重教的传统需要慢慢复归,尊重知识、不懈求知、敬畏和探寻真理、尊重多元价值等等应当逐步成为乡村社会的共识。但是,面对如此凋敝的乡村教育,老乡们的小康梦又在哪里?让孩子上好学,让乡村的精神和文脉得以延续传承,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国政府必须想方设法加大乡村教育投入,集中力量保障乡村教育经费开支。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政府准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并采取了“提质量”、“缩差距”、“重配置”、“建机制”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来支援我国城乡地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达到“教育公平”的目的。去年的10月29日下午,十八届五中全会讨论并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今后5年教育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全面普及12年义务教育”。全会决定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规划提出,到2017年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支持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群,特级教师评选向乡村教师倾斜等一系列利好的政策。《纲要》规定的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即为90%,大学入学率达到20%。
其次,拯救乡村教育必须想方设法挽留热心于乡村教育的教师队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用制度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必须努力落实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地为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各种方便,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对乡村教师提供各方面的精神支持,地方政府官员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到学校和教师中,与乡村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做乡村教师的知心朋友,使广大乡村教师真正感觉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所以,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下大力气,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的八项举措真正落实到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有效措施,把准支持重点,着力改革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通过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八大关键举措。到2017年,逐步形成乡村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再次,拯救乡村教育要大幅度增加乡村教师工资,让乡村教师工作成为社会上人人羡慕的职业,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就会“水涨船高”,让人刮目相看,高看一眼了。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拿出资金给每个“在岗教师”多增加一些生活补助。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已经拿出了一部分资金支持贫困连片山区的在编在岗教师。从2013年开始,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含县城关镇)3类情况,分别给予每个乡村教师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从2015年起,分别给予每个乡村教师每月最高500元、最低200元的乡镇津贴。现在这些津贴全国各地都已经落实到位,并且已经发到了每个教师手中。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采取一些“优惠倾斜”政策,想方设法增加一些农村中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指标,用于解决那些长期在贫困地区教书,教龄在30年以上的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的晋职问题。例如,去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振奋人心的大喜事!
还有,拯救乡村教育必须做到让“乡村孩子不苦”。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让孩子们吃好、穿好和玩好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使孩子们不因学习繁忙而苦恼。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评价机制,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同时要利用生活卫生方面的养成教育,劳动课和社会实践课等多种活动形式,努力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步养成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为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走来的,而现在日子好了,孩子少了,物质条件又好了,所以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再受苦受累。但在满足孩子基本条件的过程中,也应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不能放纵与溺爱。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应放在首位。所以,社会舆论及家长的认识要全面。现在生活好了小孩个个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苦,根本经不起什么风浪,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他们明白什么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创造,自己去承受,这样做很有必要。
总之,拯救乡村教育的关键是要努力加强和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使大家都知道,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的重要性;同时,要从行动上想方设法努力解决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的八项举措真正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乡村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乡村教育的春天就会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