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省陵水县陈先生表示,孙子上一年幼儿园了,居然还不会写字,也不懂加法和减法之类的算术。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幼儿园,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曾被家长“督促”教娃娃写字。这令幼儿园的老师们感觉相当苦恼。因为,在上岗前的培训中,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都会被再三强调。请谈谈你对幼儿园不教写字,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看法。期待来稿。
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就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将幼儿置于和小学一样的教育环境中,运用小学的教学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进行小学化教学。例如,有的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奥数、珠脑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有的小学附设学前班或附设幼儿园,没有独立的符合幼儿园标准的园舍场地,按小学生班额甚至超班额人数编班,有的一个班人数多达六七十人;按一般小学教室的方式编排座位,前后座椅拥挤不堪,幼儿完全没有活动空间。有的统一使用教材和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很少图画,毫无趣味,完全背离了幼儿认知规律;有的以举办双语班、兴趣班、特长班、实验班、蒙特梭利班等为名进行小学化教学,提前学习文化知识和开展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强化训练活动;有的无户外幼儿活动场地或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究、游戏、运动的需要;有的采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有的玩具、游戏材料、操作材料缺乏,无法开展幼儿游戏活动;有的不按规定年龄编大、中、小班,不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组织相应活动,让幼儿提前进入学前班学习;还有的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还有的甚至给幼儿布置写、读、算、背等家庭作业,进行文化知识考试,一些小学对入学儿童进行面试,按文化成绩高低录取入学等等。
形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标准,尤其是以知识掌握度为衡量标准的高考的长期存在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诸多阻碍,各种新的教育理念难以落实。在一些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强调孩子的知识学习而不顾孩子的身心需求,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不惜拔苗助长,渴望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据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到幼儿园“多学些知识”。例如,近日,海南省陵水县陈先生表示,孙子上一年幼儿园了,居然还不会写字,也不懂加法和减法之类的算术。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幼儿园,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曾被家长“督促”教娃娃写字。
然而,这些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完全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一是违背幼儿天赋本性。把幼儿当作小学孩子教,过早开发幼儿智力,会损害幼儿的学习兴趣;二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把幼儿封闭在教室里,束缚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儿活动自由,使幼儿缺乏肌肉和骨骼运动,心肺功能缺少应有的锻炼,身体发育受到伤害;三是过早地介入理性教育,会好心办坏事,给幼儿精神压力,让孩子形成苦闷的心理背景,失去本应该有的童真童趣和快乐,不利于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四是抹杀幼儿创造可能。相对于幼儿来说艰深的内容和死板苛严的教育方式,使幼儿生命发展过早定型、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由被极大缩减;五是剥夺幼儿幸福生活。不但剥夺了当下的幸福感受,而且会影响今后人生对幸福的感受;六是影响教师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使幼儿教师习惯于简单管理和灌输,缺乏对幼儿教育规律的探究和保教业务的钻研,影响其专业化成长;七是偏离办园宗旨。幼儿园以各种名目举办特长班、兴趣班,乱买滥购教材和教辅资料,向幼儿家长违规收费;八是误导家庭教育。如果幼儿园大搞“小学化”教学,会让家长误认为,幼儿教育就该教知识,就该和小学一样。
由此可知,学前教育“小学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违教育规律,而且会破坏亲子关系的和谐。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塞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枯燥无味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一方面,孩子对学习的反感往往会转移到家长身上;另一方面,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要求的时候,家长便会迁怒于孩子.这都会对亲子关系带来巨大的伤害。
为此,笔者认为,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已经势在必行。首先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这需要家长们少一些功利,老师们多一些耐心,幼儿园多一些“担当”,社会少一些诸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之类的攀比心理。这是因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重复型教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扭曲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影响了幼儿心理健康。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和教育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有损孩子心理健康,至少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倦。对此,专家认为,教育是有规律的,比如教育大纲规定幼儿早期教育达到的目标为“幼儿在各种游戏中欢度幸福童年”。当孩子对汉字、诗词还没有感兴趣的时候就强行让他们学,一旦到孩子上了小学真正开始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就开始厌倦,提早学习会挫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有益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小学化”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园“小学化”是把小学的内容提前给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都高于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只能有碍于孩子全面发展。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发育。过于超前的训练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这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反而会使孩子的兴趣被压抑,致使幼儿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情,或者把爱玩爱跳的孩子弄得像小大人似的,全无阳光、活泼可谈,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
再次,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有益于孩子人格的形成。这是因为一个游戏、一件小事都是在学习。专家表示,学前教育“小学化”让孩子过早学习文化知识,丧失了想象力的培养。有资料表示,澳大利亚幼儿园对儿童的培养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自由。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里玩得开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幼儿护理助理来协助教师的工作,负责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幼儿园通过游戏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
所以,笔者建议,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幼儿园管理,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通过宣传,普及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让人们以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学前教育,而不是看孩子究竟能够学会多少字词,也不是看孩子能够写几十个还是几百个字,会做多少算术题,而是帮助儿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学会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幼儿教育不是为了孩子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孩子将来的生活做准备。”长春儿童之家幼教集团总园长张宏伟说;“幼儿教育就是播撒种子,在幼儿阶段重要的是为孩子播撒下感恩、爱心、诚信、自信、谦虚、交往、礼貌、乐观、宽容等等‘种子’,有了这些‘种子’,有了健康成长环境,孩子的未来才能开花、结果,长成经得起风雨的参天大树。”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向国外的幼儿园学习,例如,瑞士幼儿园:提倡宝宝自己吃饭;日本幼儿园:非常重视户外活动;德国幼儿园:提倡培养完整的人;丹麦幼儿园:让幼儿园走进森林的大自然;比利时幼儿园:在玩中培养孩子的个性;奥地利幼儿园:用童话和音乐培养创造性宝宝;法国幼儿园:家校结合很密切;英国幼儿园:让宝宝自己探索知识;美国幼儿园:不能自理会被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