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爆出广西永福县一乡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划分班级,将成绩最差的学生“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有家长将其称为“学渣班”。目前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介入下,学校已进行整改。有人说,这种分班方式弊大于利,如果一味给学生贴上“差生”标签,让差生受到歧视,可能会让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也有人认为,“差生”是个伪命题,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差生”班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差生”的标签早该撕下来了,如今为何还存在?期待来稿。
笔者认为,“差生”现象是社会综合问题的反映。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称为“差生”,本身就带有偏见,由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现状、思想教育的缺陷、家长的过高期望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等综合因素,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就容易出现多种问题。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直线上升,与忽视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不无关系。
首先是在学校里,现行的一些不适当或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业不良的学生比率增加的一个原因,有不少“差生”起初只是纪律差或单科成绩差,而有的教师或方法简单粗暴、或教学枯燥无味,长此以往,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厌学和成绩下降。而且“差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角色,他们在集体里往往不受欢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如果这时学生沾染不良社会风气,就会由学习“单差”变“双差”,进而出现其它问题。例如,有一位袁姓男孩,他起初在一所普通中学只是一名纪律差的调皮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差。由于课堂上常挨粉笔头砸,常被罚站在讲台上,老师写黑板时,他就对同学作怪样。他说:“反正老师烦我,我也烦他们,就跟他们对着干。”老师惩罚、同学嘲笑使他对学校和课堂更加反感、自卑,敌对情绪严重,最后被送到了工读学校。
其次“差生”一般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有30%的“问题学生”来自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往往心理敏感脆弱,要么是父母都不管孩子,要么是都争着给钱娇惯孩子;第二类是父母忙于做生意或外出工作,把孩子交由祖父母管理;第三类是家庭教育不当,经常训斥,打骂,造成孩子叛逆心理,或完全相反,溺爱造成孩子贪图享受,怕苦怕累,二者都表现为厌学。还有的孩子是被家长“望子成龙”等错误教育思想推向“差生”行列的。例如,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不是关心他,帮助他排除困难,而是非打即骂,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严重抵触情绪。逃学、进网吧成了孩子逃避的办法。老师多次上门家访纠正家长的教育方法,才使这个学生重返家庭和学校。
再次是现代社会“以分数论英雄”,其直接结果是害了学生,埋没了大批人才。因为孩子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会记型,会想型,会做型。“会记型”的孩子记忆力很强,因强记很会考试,在考场上占绝对优势。当然,这类孩子中不排除也有会想和会做的。还有“会想型”的孩子不会记,应付考试能力差一些,但他们会想事,有后发潜力。而“会做型”的孩子在记和想上差一些,但会做,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只要因材施教,这三个类型的孩子都可以成材。但在“以分为本”的“现行考试制度”下,只有会记型的被当作人才筛出来,会想型、会做型的则被当作蠢才而淘汰。
所以,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上都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在升学率考核体系下,普通中小学校几乎无法做到不“嫌差爱优”。例如,近日,网络爆出广西永福县一乡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划分班级,将成绩最差的学生“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有家长将其称为“学渣班”。目前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介入下,学校已进行整改。有人说,这种分班方式弊大于利,如果一味给学生贴上“差生”标签,让差生受到歧视,可能会让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也有人认为,“差生”是个伪命题,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差生”班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差生”的标签早该撕下来了,如今为何还存在?
教育专家赵卫认为,教育的特点是在发展中成长,因此,每个学生之间的界线最好不要太清楚,“有好的也有差的,这种自然的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在赵卫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应该按照多元治理模式来进行策划。赵卫表示,让成绩差的学生都分散到各个班级,老师只需要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尊重,会对学生更有帮助。“现在信息技术进步了,多媒体使人的感知空间变大了,老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现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对学生集中进行满堂灌”。此外,采用结对子的形式,让好学生帮助差学生,也是赵卫提倡的一种方式。
国内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学校可以划分不同的班,但前提是必须让学生自愿选择。他介绍说,国外的学校会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划分为A、B、C几个层次的班,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上A班,差一点的则去C班。学生去不同的班是其自愿选择的结果。“差的学生也可以选A班,但他们总会发现跟不上,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班。好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也可以选择C班。”熊丙奇认为,国内的学校往往都喜欢帮学生做选择和判断,导致学生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还有一种做法是,上课的时候大家一起,课余时间则另外开设一个班,老师义务无偿提供补习,学生愿意参加就参加。”熊丙奇表示,在课堂外给学生无偿“开小灶”的做法是合适的,但必须是老师义务的、无偿的服务。
笔者认为,设立“差生”班有害无益。这是因为首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对于学生成绩的优劣应该从“知识、能力、品格、特长”等多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要只看知识水平一个方面,还要注重能力、品格和特长等多方面的发展,有些学生虽然文化成绩一塌糊涂,但办事能力和交际能力都很强,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可能会很有出息,现代社会的求职情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些学生文化成绩也不行,但在体育、音乐和美术方面有特长,学校就要想方设法从这些方面去加以培养和提高,并采取相应的激励评估措施,给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次,一份来自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学习不良的比例约为20%左右,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比例在25%以上。所以,不管条件再好,教学质量再高的学校,“差生”总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存在的比例不同,而且有很多“差生”主要是行为习惯差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而行为习惯差的学生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等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再次,设立“差生”班最大的危害在于造成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其道理很简单:“好生”相互之间是正面影响,“差生”相互之间是负面影响。如果加上好班配“好教”,差班配“差教”,“两极分化”就更严重了。例如,据新华网北京3月21日新媒体消息,现年35岁的小常初中毕业后就学起裁缝,之后离开中部某省老家到南方地区打工。作为农村出生的孩子,他认为要想跳出农门就得靠读书,“在学校的时候要是多努力,也许现在生活得更好。”在初三那年,小常因成绩不理想被分到“差生班”,从此他的成长轨迹发生变化。在小常看来,“差生班”学习环境用“乱”来形容并不为过。在班上,早退旷课、打架斗殴、抽烟赌博、早恋等问题一大堆,有调皮捣蛋的学生甚至连班主任都敢打,这让任课老师倍感无奈,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任其“自生自灭”。“最荒唐的是竟然有学生在课堂上炒菜。”小常说,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几个后排的学生,用自制设备炒菜,大家轮流带烹饪材料、酒精、食用油,最后连女生也加入炒菜队伍。
由此可知,那些异于常人的“差生”的确很让一些老师头痛。但笔者认为,老师只要花足够的心思主动与“差生”沟通,努力研究“差生”,如果找对了方法,就可能积极影响“差生”的一生。这里的关键就是有没有爱心与敬业心。有的人感慨当年就是某位老师的一句真心夸赞让他从此一心向学,有的人感激当年某位老师对他给予温暖的爱与关心而放弃破罐破摔,有的人感恩于当年某位老师发现自己的特长而不循常规始有今日之成就。类似的经验足够让那些只会用愚蠢方式对待“差生”的老师深思。
为此,笔者建议,一方面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不愿教的老师。对于有明显缺点的学生,更要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教师还应当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融于集体之中,与集体一道前进。而那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设立“差生”班的做法,或以各种理由把“差生”往外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另一方面在当前,我们急需改革普通中小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对学生优劣的评价依据,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消灭“差生”现象。例如,教育是需要考试的,而我们通常把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叫做“差生”,还有一种就是行为习惯很差的学生也叫“差生”,如果两样都具备就叫“双差生”,这已经是过时的叫法了。如果要消灭“差生”现象,现在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按照“A、B、C”三个等级来划分,由于“素质教育”非常注重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按照这个标准来评价学生,就没有“差生”了,只有学习认真与不认真的说法了。学习认真,又遵守纪律,文明卫生,尊敬老师,热爱同学的学生自然样样A啦;学习不努力,又不按规定办事的学生也只有是C类了,但不能说是“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