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对话不是一场“公开秀”

邵阳新闻在线2016/04/08 16:20:11 分享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很多看似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其中就包括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发生的“官民对话”。这种让官员有说话的“机会”,让市民有问政的“能力”,构建更为常态而正常的问政机制,也许并没有给诞生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太大的惊喜,更像是新时代里一种应运而生的产物,让关注民生实事的群众有一档更具意义的电视问政节目。

  然而,对于如今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官民对话”,也许老一辈更能体会其中的进步和不易。且不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盛极一时的“君、臣、民”严格等级划分,就是几百年以来,“窦娥冤”、“包青天”、“狄仁杰”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几乎也是妇孺皆知。实际上,诸如这类虽是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却绝非虚构,而是中国古代官民矛盾的真实写照,它尖锐地揭露了古代中国社会“民不与官斗”的悲哀与无奈,一些古代为官者往往视民如草芥,肆意欺压剥削,几乎俯仰皆是。如若当时有那样的媒介,可以让官民对话,就不会让窦娥平反昭雪等到三年之后了,当然,这也是句玩笑话,毕竟就时代背景、科学技术发展程度而言都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

  现在,“媒体问政”、“网络问政”、“电视直播问政”等等词汇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也是官民对话的方式,是我们处于微时代、网络时代的一项特权和福利。尽管官民直接对话有时会让官员陷入“越权”与“敷衍”的矛盾中,但是通过我国各地问政节目和论坛,的的确确是有助于群众表达真实诉求,也有助于政府机构宣讲相关政策制度规定。

  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发挥网络问政的实效,各类问政节目和问政论坛管理者应当具备相应的责任感,一些网络舆论不应该只是对网民情绪的迎合和误导,更应该引入更多元的声音。习总书记就经常通过传统的书信方式,让老百姓直接了解相关政策的同时,也通过“回信”与普通群众互动,得到了民众一致好评,这也是一种官民公开对话。因为工作在基层,每天接触到的大多数是最基层的老百姓,他们的一些诉求有时是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或是网络舆论错误导向而导致曲解误读,所以,对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如果官员能够多和老百姓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也会有利于工作开展。就像基层工作中,官员和百姓能坐到一条凳子上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愿望,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直接宣讲国家的政策规定,这样一来沟通渠道畅通,能让百姓明白事情来龙去脉,了解事情利与弊,理解政府为当地发展和民生所做出的努力,也一定会换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说,官民直接公开对话是一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而并非一场“公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