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是指那些“智力早熟,求知欲很强,学东西快”的儿童。“天才儿童”也被称为资优儿童,与神童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神童”是指那种在10岁左右就取得了几乎匹敌成人的成就,比如有的孩子10岁就考上大学,有的电脑神童10岁就拿到了微软的证书,有的孩子10岁就成了围棋高手。“天才儿童”有可能成为“神童”,但大多数天才儿童是成不了神童的。“天才儿童”在人口中的比例较高,大概百里挑一。而“神童”在人口中的比例就很低了,大概万分之一。
我们不能把“天才儿童”与“神童”混为一谈:天才儿童更多是从心理,认知能力角度判断,而神童更多是从成就角度判断。大部分天才儿童虽然有成为神童的潜力,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刻意培养,孩子也就没有走向神童之路。然而,总有个别家长,看到孩子资优,或者记忆力好,或者早熟,或者求知欲强等,开始刻意培养孩子往神童的方向发展。天才儿童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教育得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育不当就会走向反面。所以,一般来说,天才儿童由于认知能力上的早熟,如果刻意培养的话,相对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取得很骄人的成就,像那些10岁就上大学的“少年班”大学生就是如此;但如果教育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毁了他们的人生前途,例如,“神童”魏永康和他母亲的故事就是如此。
但笔者坚决反对把“天才儿童”往“神童”路上赶的。这是因为“天才儿童”一旦成了“神童”,曝光于聚光灯下,不必要的社会压力接踵而来。许多所谓“神童”,大多走这么一个路子,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就成庸人,都是因为社会聚焦的因素。还有就是太超前之后会脱离孩子的生活圈子,这种孩子往往智力超前,但其他方面的能力未必超前。比如一个哈佛神童,虽然1岁能给大学生讲数学,可连自己系鞋带都不会。到人家家里做客,连基本礼貌都不懂,上来就把大家应该分吃的蛋糕自己吃了。正是因为这种认知与生活能力的差异,所以神童一个个都跟怪人一样。
天才儿童如果培养得法,是很容易出成就的。给天才儿童专门的教育,这是一门很专业的事情,属于特殊教育领域。但由于师资等问题,即便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天才儿童都能得到特殊关照的。所以很多天才儿童不仅无法得到特殊的营养,反而因为顽皮或者其他原因被老师整治。天才儿童遭遇不公平待遇不是个别现象,历史上就有倒霉的爱迪生,爱因斯坦。所以家里一旦出现天才儿童,家长一定要多费心了。天才儿童首先未必一定发展为神童,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甚至童年被当作白痴对待,但是,天才儿童的早熟客观存在。心理学家对于历史上的天才研究发现,早熟是这些天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说,如果你家里出现一个智力早熟的天才儿童,要恭喜你这孩子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天才。
由于神童的牵累,现在天才也被妖魔化了。天才惹谁了?中国现在缺的不就是各行各业的天才吗?在西方的语境里,天才是与俗物相对应的。俗物,简单说就是平庸之人。当然,平庸还算能接受的,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那种鄙俗,俗不可耐,成天张家长,李家短,嚼舌头,或者沉溺于吃喝玩乐,别说对国家有责任心,就是对家庭也没什么责任感。精英,本来是那种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物,现在成了脱离群众,或者压榨群众的利益群体的代名词。天才,应该是精英中的精英。在发达国家,天才层出不穷,各种发明创造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发达国家对于儿童的保护之严格大家是有耳闻的。发达国家的孩子那么快乐,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天才?足以证明,天才与快乐并不是对立的。前面提到的那种天才儿童,无疑更有成为天才的潜力,但实际上,天才儿童的大部分都没有最终成为天才,反倒是不少非天才儿童最终成了天才。可见,教育在天才成长中的重要性。
很多家长一听培养天才脑子里立刻浮现出逼迫孩子做作业这样的事情。事实上,许多天才的培养方式反而是很轻松很快乐的。因为天才的成就更多来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父母其实对待这种的孩子是很省心的,因为他只需要引导,启发,孩子会自动自发的去学习,去探索。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给他创设良好的环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而恰恰那种逼迫式的训练对这种创造型的天才是不起作用,甚至只能起反作用。逼迫,有时候对一些技能学习有一定用处。但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对一件东西毫无兴趣,单纯的逼迫是不起作用的。严格的训练,可能是在一些细节上,但是,如果孩子对这样东西不敢兴趣,你逼迫一时可以,但是,成为天才至少需要10年的努力,如果孩子自身无兴趣,是无法保证孩子十年内都接受这种严苛训练的。
同时,也不要把严格的训练妖魔化,好像严格训练一定与孩子的快乐相矛盾。严格训练,如果掌握在一个良好的尺度上,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反而是有利的。但大多数天才,创造性天才,实际上并不需要所谓的训练。他们会追随自己的兴趣,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然,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不想培养出天才的老师不会是好老师。但天才的产生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还要结合实际。教育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教育又不是万能的,教育者一定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过分迷信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标,还会适得其反。教育者要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或者做不到的。在这种心态下,不要给自己和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如果在家长和孩子的努力下,孩子最终成才,皆大欢喜,孩子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为天才,也要坦然接受,因为你努力过了,做了自己分内的事情,也就无怨无悔了。
2004年4月29日,《现代女报》报道,34岁的高某,望子成龙心切,在儿子龙龙4岁半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超级神童训练计划”。龙龙曾经7个半月就能说话,满1周岁时,他就能认100多个汉字、背出20多首简短的唐诗。两岁时开始学写字、讲故事、学成语;3岁开始学小学一年级课程;4岁半时,已经掌握了小学一年级课本里的知识。这时,高某极力限制孩子玩耍的需要,要求更为严厉了,规定龙龙在4岁半到7岁半3年时间内学完小学2~6年级的全部课程。然后直接跳入初中一年级读书。龙龙更为悲哀的童年开始了。在长期超负荷的高压下,龙龙严重缺少睡眠,变得越来越身心俱疲,最后被医生确诊为大脑中枢语言程序错乱,面部肌肉产生神经性抽搐,失语、并患有儿童孤独症等多种心理疾病,再严重将会导致小儿脑瘫。
刻意去培养的“神童”这种做法不可取,不过从中看出了作为家长的良苦用心。这和“拔苗助长”有什么区别吗?无疑是在摧残孩子的身心发展。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还是很有必要的。客观来讲,儿童在智能发展方面是有个体差异的,这一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能够发现的。有些孩子具有多方面的智能优势,与其他一般儿童相比较显得很突出,很优秀。家长们很在意孩子是否具有超常的方面,是否具备神童潜质,是否也能被培养成神童,所以会拥有“神童情结”,会出现对“神童培养计划”趋之若鹜的情景。为什么这么在意呢?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了却自己未完成的愿望;攀比荣耀,像名人一样被公众和媒体吹捧。家长的心态无非就这么几种吧。这几种心态直接影响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导致的后果就会像上例中提到的龙龙那样身心俱损。
超常教育不能理解为“培养超常儿童的教育”,它只是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这种教育以尊重儿童为前提和原则,遵循科学、自然规律,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快乐的环境氛围和平台,不在是否成为超常儿童上过分计较。有些家长就是过分计较了,计较得自己失去了自己,孩子也失去了自我。那么家长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具有超常的潜质。通过观察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并借助一些科学严格的测试向专家进行咨询。如果孩子处于一般水平,家长也不要不平衡,因为这仅仅代表某一方面和某几方面的水平,没准孩子超乎一般的那些能力和表现不是不存在,而是你还没发现呢。智力是多元的,发展是终身的,现在的表现证明不了以后能否成功。相反,如果你的孩子智力检测水平很高,你也不要得意,有专家做过一项研究,收集大量数据来研究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因素,结果,再多的数据也无法证明人的生长过程中究竟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因为变数实在是太多了。
其次,要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保证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一方面要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不要设定太高的目标和要求;不要片面夸大优势的方面,而忽视了全面发展,比如身体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要过早让光环笼罩孩子的生活,切忌心浮气躁。另一方面家长们对越来越多的“神童培养方案”“超常儿童培养基地”,不妨先冷静地考察一下这些方案或者组织是否科学、是否值得信赖,是否适宜自己孩子的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