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校自主招生结果相继出炉,很多重点高中也在公布提前录取学生名单。本地的很多名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庆祝,好不热闹。我们看到,身强力壮的汉子拖着“热烈祝贺某某学校再创辉煌”的移动牌匾,吸引着路人的眼球;电视台移动字幕你方唱罢我登场;更有“创意”者,则暗示、鼓动已经录取或有望进名校的学生的家长,到学校指定地点燃放烟花爆竹……(4月28日《中国教育报》)
学校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当然可喜可贺,通过校内音频或视频系统,祝贺考生本人,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可厚非。但“拖着‘热烈祝贺某某学校再创辉煌’的移动牌匾”“招摇过市”或“暗示、鼓动已经录取或有望进名校的学生的家长,到学校指定地点燃放烟花爆竹”,就有自我炒作之嫌。
这种为招生而自我炒作是一种积习。20多年前,有个侄子初中毕业考上师范(那时是包分配的),学校要他们(那年该校考上4个)到当地电视台点部连续剧。如今炒作得更厉害。据媒体报道,有邀请本省“状元”骑马游街的,有邀请全国高考“状元”参加“敕封典礼”的……
这种炒作完全是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在作祟,其危害显而易见——助长极端功利主义教育观,引发学校间攀比,助推择校风,加剧教育不公,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链等,严重危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可能有人会问:这类炒作活动频繁上演,难道就没人管吗?其实,对于这类炒作,靠政府或教育部门的禁令加以限制是不现实的,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完全可以说是学生和家长自愿的。而要让此类炒作现象真正降温,一是学生或家长们自觉不参加这类活动,二是社会舆论对此类炒作不再予以关注,三是改变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最重要的)。
学校好不好,不是自己夸出来的,而是要真抓实干干出来。学校要想“外树形象”必须“内强素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总之,只有高校招生真正实现多元化录取,打破唯分数论,才能真正消除学校为招生而自我炒作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