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繁殖”侵蚀反腐“获得感”

邵阳新闻在线2016/05/05 16:44:46 分享到

  日前,中央巡视组公布了工商银行巡视整改通报,其中“近亲繁殖现象比较突出,总行管理的691名干部中,220名干部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统内工作”。如此“近亲繁殖”,居然占比1/3,彻彻底底侵蚀了群众的“获得感”,让人直呼“伤不起”。

  长期以来,一些公认的“好单位”近亲繁殖现象突出,群众意见很大。如去年中纪委监察部发布的三家大型国企中海油、中石油、东方电气的专项巡视整改报告,就显示它们存在严重的“近亲繁殖”问题。无独有偶,《上海企业》2014年第10期报道,“一些地方的国企,如内蒙一家1000多人的发电厂,竟有900多人是亲属,而且是近亲,比如一家三代,爷爷、爸爸、子女都在同一家单位工作的,有200多例;更有甚者,有一家,儿子、儿媳、女婿、外孙等80多人在同一个车间。”

  诚然,举贤不避亲是一种用人之道,然而,前提是所荐之人必须具有真才实学且能力突出,而不能任人唯亲,唯亲是举,并且要按照公开透明、严格规范的人才选拔机制公平、公开、公正进行。在目前就业困难、找好工作尤其难,以及社会向上流动机会缺乏的背景下,大范围的“近亲繁殖”很容易给人一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感,使单位沦为“家族”企业。

  “近亲繁殖”践踏了社会公平,实属严重的用人腐败。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职位属于公共职位,而公共职位必须向所有人平等开放。部分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许“近亲繁殖”,严重剥夺了其他求职者平等参与职位竞争的机会,连“起跑线”都没有了,何谈就业公平与社会公平。

  “近亲繁殖”拉低了单位人才整体水平。一个单位的职工,有的是领导的亲属,有的是其他单位领导的亲属,真正靠本事进来的凤毛麟角,优质的人力资源不断流失,而进入的都是自家亲戚,碍于情面,管理的制度无法落实,导致部分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战斗力不强,想进步?难!要发展?难!

  “近亲繁殖”现象持续发酵,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也不容小觑。一方面,它强烈的冲击了我们历来所倡导的公平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它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误导民众认为能力和公平并不重要,有无权力和关系才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当这种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一次次被印证时,它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和伤痛也将是长远而沉重的。

  当前,党中央着力实现派驻全覆盖、巡视全覆盖两个“全覆盖”,让党内监督不留空白,让各类腐败无所遁形,“近亲繁殖”难度越来越大。但由于企事业单位的“软约束”造成的权力真空,导致其在录人用人上仍享有较大自主权,如招录考环节,现有的制度规范不过是摆设,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企业和各部门的领导。社会监督沦为摆设,内部监督不痛不痒,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夫妻店”、“父子兵”、“兄弟连”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从根本上拔除“近亲繁殖”的根基,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需多方联动,共同发力。要“打开前门”,深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各类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制度,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要“关上后门”,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有效避免绝对权力导致的绝对腐败;要“堵死腐门”,加大惩治力度,一查到底,追责到底,公开曝光,让顶风违纪者身败名裂,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