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读”精神可嘉 但不宜提倡

邵阳新闻在线2016/06/12 08:42:25 分享到

  从小学到高中,湖南长沙一名家长为了女儿能上长沙四大名校之一,她放弃了自己开办的幼儿园,全身心陪女儿读书,租房6年花费10万元。但却称高考后却不知道干些什么了。陪读很辛苦,生活也很枯燥。作为母亲,没了事业,从前的闺蜜好友也消失,最大的慰藉就是看到女儿每学期优异的成绩单。如何看待和评价“陪读”现象?期待来稿。

  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有好的学习习惯,能考出更好的成绩,能抵制各种诱惑,能按照自己设想的蓝图发展,对孩子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陪伴。甚至有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举家离开原来的住所,来到孩子的学校周围,全程陪读。例如,从小学到高中,湖南长沙一位名叫黄燕的母亲,为了女儿能上长沙四大名校之一,她放弃了自己开办的幼儿园,全身心陪女儿读书,租房6年花费10万元。但却称高考后不知道干些什么了。陪读很辛苦,生活也很枯燥。作为母亲,没了事业,从前的闺蜜好友也消失,最大的慰藉就是看到女儿每学期优异的成绩单。为了女儿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她不惜举家搬迁到雅礼中学附近,租房照顾女儿。

  相对于黄燕,48岁的徐莹陪读就更艰辛,因为她的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她操心不少,流泪更多。来自望城区的徐莹原本开着一家大型超市,儿子彬彬考上雅礼后,她就放弃超市前来陪读,与黄燕租住在同一小区不同单元,丈夫每周都来看望他们,而她一门心思扑在儿子身上。她告诉记者,3年陪读她没玩过一次麻将,也没出去看过一场电影,儿子每天上学后,房子里就她一个人,很辛苦,也很孤寂。“但愿孩子能争气,考上一所重点大学。”银轩铭誉小区与宏泽佳园小区隔一条小街相邻,但这里的大多数住户都是佃户,他们花费每月1600元甚至更多租金住在这里就是为了陪读。“这两小区陪读的租户起码有300多户。”小区保安告诉记者,“雅礼中学周边几乎成了陪读村。”而黄燕与徐莹就是这些陪读家长的缩影,艰辛和辛酸的陪读背后都怀揣着一个共同愿望:希望孩子能考上一所好大学。

  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的比例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一项对670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近五成小学生回家做作业需家长陪伴,36%的学生需要家长监督,仅一成小学生回家后能独立完成作业。

  虽然家长的“陪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必须和应该的。比如,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沉溺于网络或游戏,放松学习,成绩急遽退步,这时候家长选择“陪读”,监督孩子认真学习,是有一定效果的。还有一些年龄偏小的孩子,在习惯养成的初期阶段,家长的陪伴能让孩子的学习更加顺畅,也能让孩子的习惯养成得更好。对于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父母白天辛苦打工,晚上陪孩子,往往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孩子目睹了父母为了能让自己安心读书而终日辛勤劳作,激起了感激之情,自然而然的化为一种动力,这种情况下确实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些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作业不认真,拖拉,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作业,每天都要很晚才能睡觉。没办法,为了提高“效率”,家长只好“全程”陪伴着孩子做作业。但笔者认为,父母“陪读”的现象,这无疑是中国父母“爱”孩子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家长的功利思想在作祟,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所以,家长全程“陪读”虽然精神可嘉,但不宜提倡,这是因为:

  首先,父母全程“陪读”,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限制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这是因为坚强的意志是孩子在克服困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本身就属于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因此也是意志锻炼的过程。如果学习时父母“陪读”的话,孩子往往稍有困难就求助于父母。从发展心理学来看,青少年正从依赖走向独立,当一个人习惯了事事依赖别人,那么他就无法心理“断奶”,无法自立自强。“陪读”不仅阻碍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还非常不利于孩子独立生活、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孩子将来走向社会进行人际交往都成问题,而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有些家长不仅全程“陪读”,而且逐题检查、讲解,力求让孩子弄懂弄通;性急的家长还会告诉答案,甚至代替孩子做作业,“走捷径”。由于有了家长的监督、检查和讲解,孩子逐渐养成了依赖思想,从而束缚了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如果没有家长在身边,作业就不想做,也没法做。有的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反而责怪家长没有帮助检查好、复习好;即使考了好成绩,也全然没了成绩感和满足感。

  其次,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来说,“陪读”只能让他们的能力更差。这是因为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几乎都是后天形成的,而逐级的学校教育,都是让孩子形成和完善这种能力的有利契机。倘若家长不离左右地“陪读”到他们学业结束的“终点站”,其结果只能是使他们的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根本不具备。而这只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例如,有一位孩子的妈妈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陪读,如今孩子已经考入一所不错的大学,按理说,孩子妈妈也该光荣“退休”了,谁料,孩子三天两头打电话回来诉苦:学校里的饭菜不合口味,寝室里的同学难相处……甚至,每次放假回来,带回来的大包小包竟然都是穿脏的衣服、袜子。现在,孩子妈妈正在犹豫,要不要去陪儿子上大学?而一些少年天才,如魏永康、严永明等被研究生院退学的案例也足以说明,“陪读”是造成孩子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全程“陪读”,其自酿的苦果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

  再次,父母全程“陪读”,使孩子学习的自觉性降低,影响学习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有了家长的“陪读”,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得依照家长的旨意来进行,自己没了主见,失去了自觉性。遇到难题,就直接“上交”给家长。有时还想方设法地与家长“捉迷藏”,家长在的时候装得认真做作业的样子,可家长一离开,就会抓紧时间玩耍。另一方面家长“陪读”时,孩子觉得身边总是有一只眼睛在“盯”着自己,不时地想去看一看,反而容易走神,分散精力,更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为了应付家长的检查,马虎了事,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还有,“陪读”也会带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孩子担心各种考试考不好,怕自己对不起陪读的父母,容易产生了一些情绪化,比如失意、内疚、消极,甚至是愤怒的极端化情绪状态。父母“陪读”不仅对孩子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而且有的家长自己在工作上和心理上的一些压力,常常会迁怒于孩子,易发脾气,骂孩子在学习上不成器,甚至打孩子,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陪读”对父母也不利,父母白天工作繁忙,晚上回家还要“陪读”,时间和精力都不够。长期“陪读”则会影响父母的工作和生活,父母也会产生心理异常。

  由此可知,父母“陪读”的做法已经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长此下去,对双方的感情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不管是对孩子真的不放心,还是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陪读”都是弊多利少的。陪读的父母们,如果真的是对孩子不放心,那么孩子的无能其实是你们一手造成的,如果继续陪下去,恐怕孩子一辈子都要蜗居在鸟巢里;如果是在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请到此为止吧,不要再在肉体上和精神上摧残孩子了。让孩子独立吧!给孩子自由吧!相信他(她)会在风雨中勇往直前。以宽阔的胸襟去包容他们犯错误,以欣慰的笑容接受他们改正错误,他们最终会明白,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畸形的爱。孩子走路摔一跤就要心疼得跺脚,磕破点皮儿就难过得流泪。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父母就像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不让孩子受半点儿委屈。父母从来不让孩子打扫卫生、叠被子、做饭,以至于孩子到了十几岁还分不清什么是糖什么是盐,到了二十几岁还不知道怎么下面条。父母就这样“爱护”孩子,直到把孩子变成一个除了会读书,什么也不会的“乖”孩子。当然,所谓的乖就是父母和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没有独立行为能力。

  父母把一颗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却始终没弄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孩子早晚有一天要走出家门,去经风雨见世面,就像小鸟一定要学会飞翔,小鹿一定要学会奔跑一样。因为小鸟不学会飞,秋天到了就没法和鸟群一起迁徙;小鹿不学会奔跑,就会被别的动物吃掉。很多父母很怕孩子吃苦,但是孩子现在不吃苦,将来可能会吃一辈子苦。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意识、热爱劳动、能判断是非、知道与人合作、不怕失败和挫折,一句话,从小就在父母的引导下经过风雨见过世面,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上不需要父母太操心。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有了健康的体魄,却没有成熟的头脑。所以,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真应该向西方的父母好好学一学。

  西方的父母教导子女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在十八岁以后可以独立、自由地生活。在大学毕业后还依靠父母生活,或者由父母照顾,这在西方人眼中是奇耻大辱,也是做父母失败的标志。例如,在美国百万富翁的儿子也在打工,问他为什么?他说要挣下一笔钱到非洲去旅游,因为他爸的钱不是他的钱,他要用自己赚的钱去旅游,这样会感到很自豪。如果换成中国父母,不仅会为孩子买机票,而且还会陪孩子去,天天住五星宾馆,让孩子像傻瓜似的在非洲转一圈,然后拎着几张羚羊皮打道回府。而这次旅游之后,孩子平添的不是自豪,而是一幅自以为见过世面的派头。

  总之,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成长,家长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孩子的学习。但是,前提必须是以尊重孩子自主性的学习态度为主,听听孩子自己的意见,而非包办代替似的陪读。集体生活最能培养一个人的独立与健全的人格,集体互动中的知识远比书本上知识要多得多,而这更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一种经历,一种锻炼与独立的机会。请听听一个孩子的心声吧:“从小到大一直在爸爸妈妈的唠叨和斥责中生活,之所以报考外地大学,就是想脱离父母的束缚和庇护,过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没想到妈妈非要跟来陪读,我大概永无出头之日了,想起来够恐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