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的“狂欢”不可取

邵阳新闻在线2016/06/17 09:56:45 分享到

  每年的高考似乎不只是考生的事情,它成了全民参与的一场盛事。考生、家长紧张,社会噤若寒蝉。新闻媒体更是全程跟踪,对高考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还有人戏称,高考成了“段子手的狂欢”,高考中的大事小事,试卷里的考题,都会成为“段子手”们调侃和恶搞的对象。不禁有人发问:我们是不是把高考看得太重要,为何那么多人在借着高考炒作?

  笔者认为,我们之所以把高考看得这么重要,可能是我们赋予了高考更多太神圣的力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通过高考这条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因此,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导致高考考得好的考生就无比惊喜,考差了的考生就陷入绝望,无法自拔。

  所以,当高考最后一场考试的交卷铃响起,对很多考生来说仿佛脱离了“苦海”。那一瞬间,意味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开始了——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唠叨”式告诫,不用再凌晨早起跑着去早读,也不用挑灯夜战了。想必高三学子们一定会在高考过后尽情放松,以缓解高考的压力。于是乎,各式各样的放松甚至是报复性的疯狂释放开始了。他(她)们有的开始成天睡大觉,有的上网打游戏聊天,有的整天看电视,有的与同学饮酒聚餐……这一切仿佛都是高三毕业生高考过后的一种“放松”。而“放松”和“放纵”虽只有一字之差,但结果很可能会截然不同。考生们选择适当的“放松”固然没错,但千万别过度“放松”而成为“放纵”。对此,有很多健康专家表示,高考后考生身体都处在疲劳期,免疫力相对较低,娱乐切莫过度放纵,对压力的宣泄要缓慢进行,以免劳累过度引发健康问题。

  然而,不少考生都把高考后的“放松”理解成了“狂欢”。实际上,“放松”和“狂欢”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放松”可以,但“狂欢”肯定过度,弄不好还可能浪费时间,乃至损害身心健康,非但起不到“放松”的效果,还有可能影响自己今后的人生。例如,每年高考结束至新学期开学,都会成为不少毕业生的“狂欢季”,因此带来的悲剧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2013年6月8日高考一结束,贵阳一考生便到同学家打网游庆祝,连续玩了两昼夜,回家时体力不支晕倒在路上,幸被民警发现送医院救治;同一天晚上,广西北海市某中学校门外,两名高中毕业生发生口角后斗殴,一学生被刺身亡;去年6月10日下午,四川省遂宁市某中学一高中毕业生在与同学模仿某电视娱乐节目进行“撕名牌”游戏时,由于太过兴奋没注意,不幸坠入积水的电梯井身亡。今年的6月10日下午2时左右,网传广东省揭阳市原新华中学有6名刚参加完高考的应届毕业生在空港经济区地都镇南陇水库玩水,发生意外溺水事件,致3男1女死亡……

  有道是,物极必反。正当学生们“穿越”学校和家长的“放心隧道”狂欢滥玩之际,一个又一个不祥的信息也纷纷传来,小的因为生物钟被破坏,身体出现了不适;大的因为放松警惕,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而不知,乃至酿成车祸、溺水等伤亡惨剧;或聚集贪玩、饮酒,乃至因为过分招惹,打架斗殴,伤人或被人伤,以致走上了“突击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例子每年都有不少,类似的教训更是十分深刻。对此,警方提醒考生,高考结束,适当的放松情有可原,但有一些红线绝对不能碰,比如违法犯罪活动,一旦触碰,轻则被拘重则入刑,到时别说上大学了,人生之路如何走都尚未可知。警方表示,学生最好不要喝酒抽烟,而在聚会时,要对新型毒品有个清醒的认识,更不能去试吸。有学生认为吸点新型毒品,是时髦的象征,认为新型毒品不会上瘾,看人家“溜冰”感觉好玩,就也去试两口。民警也曾经碰到一名未成年人,为显摆自己能耐,过量吸食毒品冰毒,险些丧命。去年,柳州就有一名刚刑满释放的男子,接风狂欢后第二天,吸毒过量而死。民警还提醒高考完的考生,进出娱乐场所要行为检点,自觉抵御色情诱惑。跟同学们聚会时,时间太晚不要高声喧哗,更不能兴奋尖叫,造成噪音扰民,惊动警察出警就不好了。

  由此可知,如果高考前的撕书、喊楼、拜神等行为都有一定正面意义的话,那么高考后的“报复性”狂欢就大可不必了。因为高考前的撕书、喊楼、拜神等仪式,可以激发考生集体性的亢奋,提供给他们勇气和信心,让他们能够在最后一段时间互相激励,坚定前行。但高考后的狂欢不是一般的“放松”,而是过度的“放纵”,不仅伤害了考生的身体,而且危害了社会的治安。所以,高考后的“狂欢”不可取。

  总之,面对高考结束到正式录取的数十天时间里,学生自己如何把握自己,轻松愉快而又不失安全顺利地度过,当然至关重要,笔者提醒考生不要迷失自己,不要玩物丧志,珍惜生命安全,不负家庭和社会对考生的期望。同时,期待整个社会都能重视起来,即考生安全不仅仅是考生自己及其家庭的事,更事关社会安定和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