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秋季开学已不足十天。对于各学段的新生来说,不论是刚刚经历了高考洗礼的大学新生,还是自理能力尚不完善的幼儿,新的学期意味着新的开始。
连日来,记者先后深入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邀请各学段的老师为学生们提出学习、生活建议,从而帮助新生更好、更快适应即将到来的新学期。
幼儿园新生:缓解分离焦虑,适应集体生活
离开家中“温室”,走进幼儿园开始启蒙阶段的集体生活,总有幼儿出现哭闹等不适应症状。对此,大祥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大祥区小博士幼教中心园长赵翎孜认为,对初入园的孩子而言,面对陌生的园所环境,面临亲人的分离,情绪上难免会有起伏跌宕,家长们一定要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赵翎孜建议,在幼儿入园前,家长可以提前带幼儿到幼儿园内玩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并告诉他们幼儿园老师最喜欢小宝宝,从而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向往之情,对老师产生一定的依恋情绪。
此外,还可以用一些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事物转移注意力,缓解、淡化他们的分离焦虑和痛苦。家长还应允许幼儿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减少对幼儿园的陌生感。
赵翎孜提醒,家长应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分离焦虑”,在抗拒期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如果有条件可以采取陪读等方式,之后慢慢减少陪读的时间,最终帮助幼儿适应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小一新生:形成规律作息,养成良好习惯
不久后,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们将正式成为小学生。小朋友们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大祥区滑石学校教师谭春梅给出了如下建议:
小朋友们进入小学之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在幼儿园,小朋友们上课以“游戏”为主,教学内容大多围绕认知展开,而小学的知识量却明显增加了很多,小朋友的学习任务将明显加重。这就需要老师、家长做好督促作用,培养小朋友从小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小学的课堂模式与幼儿园有明显区别:幼儿园的课堂一般以老师为中心,小朋友们围圈而坐;小学的课堂则是学生按组成排地听老师在讲台讲课,这就需要小朋友们尽快地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此外,小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增多,有意识地记忆能帮助小学生更快地记住知识点,所以要逐步增强小学生们有意识记忆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家长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就是换个老师带孩子,我不用操心什么。谭春梅表示,刚上小学的孩子心智仍属于启蒙阶段,此时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坐姿、握笔的姿势以及对于个人空间(书包、课桌内外)的整理等都非常重要,除了老师的日常监管外,家长也应与孩子及时沟通、及时发现,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教育”。
初一新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从事中学教育二十余年的大祥一中教师伍亚平认为,小学毕业生要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的学科门类明显增多,学习内容更加复杂。小学是以语文、数学为主,课时多,内容少;识记内容多,理解内容少;具象思维多、抽象思维少。初中阶段科目增多,阅读信息量大,要求理解的知识增多,所以不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彰显,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由于初中课堂的内容增多、信息量大,初中老师讲课的进度比小学要快,所以上课认真听讲尤为重要。在学习上,初中更强调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的整理归纳。此外,小学时期的作业大多可以在课内、校内完成,而初中的作业大多要课后、回家完成。一些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开小差、做作业拖拉的学生,如果不改变学习方法,会很快就掉队。
三、初中学生的活动天地更加开阔,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孩子的交友观念、标准也随着身心的发展在变化,帮助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为家长的新课题。
四、初中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青春期。此时,孩子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且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孩子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此时需要家长和老师同引导,让孩子们正确地面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