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要有“等不起”的担当感》,瞄准个别党员干部“坐、等、靠”的陋习靶向发力,强调党员干部要敢担当、不避事、勇争先,由此衍生出的关乎“等”的哲学也许是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应该思考的新命题。
早在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召开了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这一例契合了文中所说的“等不起”的担当感。面临困境,勇于担当者,不会如临深渊般畏葸不前,亦不会如“中国式过马路”般一拥而上,而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敢于争先的。当前,有的党员干部等成熟的条件,错失改革的先机;有的党员干部等撞桩的兔子,错失进击的主动性;有的党员干部等虚无缥缈的名利,缺乏为民的责任;有的党员干部等平平安安地退休,缺乏坚持的毅力,这些都是“错等”导致的偏差。
党员干部,要有“莫等闲”的担当意识。“白了少年头,莫等闲,空悲切。”告诉我们的是要及时奋发,有所作为。党员干部不能因为前无先例隔岸观望,不能因为害怕出错担责乱踢皮球,也不能因为拦路猛虎畏葸不前,而应该在其位、谋其政,条件不够,创造条件;责任压头,细致果敢;困难当前,拾级而上,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攥在手里、记在心头。
党员干部,要有“直须折”的进取精神。“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告诉我们的是要抓住机遇,积极外秀。虽说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但无论是地方还是个人,敢于自我营销,敢于积极代言,无疑是宣传推介倡导的一种好方式。好的工作构思,好的经验做法,好的榜样力量,不必等人来发现,而需要积极外秀、正面推广。
党员干部,要有“淡如水”的平常心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告诉我们的是要正待得失,淡泊名利。随着利益链条被打破,潜规则无处遁形,个别党员干部便没有了干事的动力,名为规范程序、强化规矩,实为庸政懒政、办事推诿。党员干部不应追名逐利,只注重政绩工程,而应心如水止,打造民心工程,确保与群众切实相关的精准扶贫、低保认定、医疗保险、危房改造等工作能落地、见实效。
党员干部,要有“终不悔”的执着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告诉我们的是要一如既往,矢志不渝。党员干部应有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自觉,应有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诚恳态度,应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不竭动力,应有“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执着精神。如今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进行完毕,更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求突破,自觉扛起改革接力的大旗。
哲人说:“等待,是一种美好而圆融的哲学。”偏向的等待将错付一生,正确的等待方可海阔天空。所以,党员干部应懂点“等”的哲学,敢于担当、善于营销、精于干事、长于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莫等闲”、“直须折”、“淡如水”、“终不悔。”(谢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