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景区更需打好一套“组合拳”

邵阳新闻在线2016/12/06 14:43:59 分享到

据报道,国家旅游局通报称,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完成对本地4A及以下景区检查,共有367家4A级及以下景区受到不同程度处理。其中,107家A级景区被摘牌,包括55家4A级景区。(《人民日报》)

通报、摘牌、责令整改,国家旅游局瞄准A级景区出“铁拳”, 此举无疑对于整肃旅游业风气有积极作用。一则自上而下形成震慑,表明“重典治乱”的大决心。漫天要价、宰外来客、黑心导游、环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各景区,个别地方旅游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这些问题成了众所周知的“不能说的秘密”,国家旅游局的“铁拳”整治便是打破这种怪圈的强大力量。二则从宽到严给予处罚,彰显“树规立矩”的重要性。针对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国家旅游局采取了警告、摘牌、责令整改、通报等不同的处理措施,按梯度处罚既规避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又给心存侥幸、漫不经心的景区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划出了规矩的底线。三则由内而外做出整顿,彰显“文明旅游”的精气神。景区旅游理应给游客带来身心的愉悦,那么国家旅游局“铁拳”下的调整应当是包含公共设施的改善、环境卫生的优化、服务质量的提高等内外多方面的调整,A级景区之所以定级,必是符合“文明旅游”的标准,只有硬、软件同步改善,才能配得上A级的称号。

国家旅游局出“铁拳”正当其时,瞄准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契合了公众的正常需求,树立了服务业严厉整治的典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越权之嫌。自2014年5月1日起,4A景区的评定权,已经下放至省级旅游主管部门。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地方旅游部门作为直接主管部门,对于不合格的A级景区,应该该警告的警告,该摘牌的摘牌,何需国家旅游局“远水来救近火”呢?二是有势薄之苦。国家旅游局“铁拳”出击,的确气场非凡,但这运动式的震慑持久效果恐怕是令人失望的。地方旅游部门和公众参与的缺位是一个关键因素。

所以,在国家旅游局的“铁拳”出击时,地方旅游部门和公众的“招式”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地方旅游部门,一是树立“服务为先、长远规划”的发展理念。个别地方旅游部门担心对A级景区作出处罚,会导致消费者对景区产生不良印象,进而丧失对定级景区的信心,减少旅游收入,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受处罚的景区在整改之后服务质量提升了,消费者满意度自然会提升,缘何担心旅游业一蹶不振?二是割断与所属景区的利益链条。应保持独立的判断力和领导力,对景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敢批评、督整改,避免利益捆绑导致的“集体缄默”。三是联合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整治。A级景区的长效整顿任重道远,需要旅游、物价、工商、交通、公安、消费者协会等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创新A级景区评价机制。不定期开展体验式旅游活动,邀请公众参与进来,对景区的公共设施、旅游环境、服务水平、存在问题等进行切实的评价,尤其是要提高服务性测评指数,整改后接受公众的检验。对于公众,则需要身兼三重身份:一是文明游客。爱护景区卫生,倡导文明出游。二是“朝阳群众”。敢于成为景区监督和整治的有力援手,敢于发现问题、说出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宣传大使。体验景区服务,科学作出评价,投身旅游宣传,传播祖国文化。

景区整治,国家旅游局出“铁拳”力度恰大好处,但地方旅游部门和社会公众仍不可缺位,需要变换“招数”、配合“出拳”,只有打好这套“组合拳”,景区管理才会步入常态化、长效化的轨道。(颜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