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雄
近期,邵阳市产业建设捷报频传:去年在全省“135工程”综合考评第一;经过4年多的建设,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基本建成,沿线7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1976家,占到全市园区企业总量的88.61%,规模工业产值1726.27亿元,占全市79.1%,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投产和加快推进。
对地处湖南东西部过渡带、四大经济板块结合部、830万人口的邵阳来说,实体经济是立市之本、兴市之源。多年励精图治,今朝开花结果,在笔者看来,主要是做好了“立高行宽”这篇文章。
“立高”,就是择高处立,高点定位,高处着眼,拓展政策空间与布局高新产业协调共进,积蓄产业发展新势能。
一方面,发展格局上高点定位。省委书记杜家毫在邵阳调研时指出,邵阳在全省也是一个过渡带和结合部。邵阳紧紧抓住这一新的战略定位,凸显了在全省的独特地位,为大力争取政策支持提供了理论支撑。其后,湘商产业园建设、保税仓改革试点率先在邵阳实施,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获批,为邵阳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策动力。今后,邵阳用好在全省“一带一部”新定位,政策上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应该深入研究,继续争取。
另一方面,产业转型上高处着眼。邵阳是“三线建设”老工业城市,产业门类齐全,但转型动力不足。2014年,邵阳启动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建设,立志打造湘中湘西南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工业中心;2016年1月,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一核一带多点”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发展战略。
“谋定而后动”,邵阳近年引进的中电彩虹特种玻璃、拓浦精工家电等项目,产能上弥补了省内乃至国内空白。一大批特色产业园区建成,更是夯实了邵阳的产业根基。今后,应继续在加强园区间协调联动机制作文章,立足强链、补链,将项目做成产业谷、产业城,打造出邵阳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
“行宽”,就是向宽处行,把握区域协作融合发展大趋势,打通内循环与拓宽外通道相结合,强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方面,打通市域经济内循环。着力打通了市域东部城镇群与西部生态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内循环,怀邵衡铁路、武冈机场、武靖高速、洞新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极大促进了域内外的物资融通、人员流动;东部城镇群加快建设,中心城市首位度提升,增强了对产业、人口的吸引力和对周边辐射带动力;“放管服”“四办”改革深入推进、一大批促进实体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件制定实施,形成了推动产业大发展的政策利好。
另一方面,拓展开放发展外通道。邵阳不靠边、不靠海,唯有以高效的政务服务、优良的营商环境,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株潭等先进地区,才能真正引得进、留得住好项目。这些年,邵阳在招商引资上下足了功夫,用足了气力,特别是重点加强了对邵商群体的招商,将多年游离于本土之外的“域外邵阳资源”纳入到本土发展“体内循环”。目前,沪昆百里工业走廊入园企业1976家,邵商投建的企业就有815家。今后,促进邵商组团回乡投资兴业,仍将是促进邵阳产业建设的不竭动力。
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就是要以产业比实力,以项目论英雄,以行稳致远的绵绵之功,汇聚起产业发展的磅礴之力,产业兴邵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