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锅里熬制红糖
云邵阳客户端5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罗俊通讯员马礼裙)在隆回县山界回族乡老屋村伊路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展销区内,一块“传承古法,百年历史”的红色宣传展板格外醒目,上面标识着山界红糖始于1368年,在乡里家家户户都有喝甜酒、吃红糖的习惯。如今,山界红糖不仅成为隆回县山界回族乡走出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金饭碗”。
山界红糖是由一种传承了651年的古法加工而成,其以当地生产的甘蔗为原材料,需7口连环锅小火熬制8个小时以上,再经18道工序加工成红糖。在上世纪60年代,物质生活匮乏,当地人喜欢在包子里面放红糖,以此来充饥,这也慢慢地成为当地一种饮食习惯。可以说,山界红糖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也见证了山界人民从贫穷走向小康生活的历史。
老屋村是山界回族乡7个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54人。该村依靠发展红糖产业,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致富之路,目前已退出贫困村序列。
老屋村党支部书记马文乐介绍,村里土壤肥沃,呈弱酸性,适宜甘蔗种植,目前村里种植面积为300多亩。“村民种植的甘蔗除少部分食用外,大部分都做成了红糖。地形以丘陵为主、农户种植小而散、缺少外销渠道……这些都是制约山界红糖规模化生产的因素。”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2016年,老屋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抱团发展的模式,将老屋村及周边村的115户农户纳入进来,其中贫困户占到了40户,实行产业化发展,对村民种植的甘蔗统一回收、加工。同时成立伊路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和设备,制定加工标准,保证红糖的质量。公司还依托电商平台,将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订单不断。
如今已脱贫摘帽的马炎成很感激党的政策。他和妻子因病不能干重体力活,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家庭经济压力大。去年,他在扶贫工作队员的帮助下,加入了村里的红糖生产合作社,并到伊路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上班,算上工资和分红的收入,一年下来增收2万多元,他逢人就夸是党和政府让他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据了解,山界回族乡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甘蔗和红糖产业,全乡种植甘蔗的有2500多户,年产值315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有900多户。“公司+农户”的模式不仅让产业升级,也让红糖成为了广大贫困户的甜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