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绍华 通讯员 彭贤良 阳望春 实习生 李伟
红军长征,三过城步,四次战斗。打土豪斗劣绅,惩土匪治恶霸。建立苏维埃政府,执行民族政策,严守红军纪律。
辉煌的足迹,光荣的历史。
6月26日至27日,中央省市县四级主流媒体记者,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文华、党史研究室主任杨宗兴等带领下,循着红军三过城步的足迹,再走长征路。
采访团所经之处,有史料记载或有实物佐证的红军故事,无不透着军民鱼水的浓浓情意。
一盏马灯和一条棉裤
采访团来到城步丹口镇下团居委会“新铺里农家乐”杨光清家,老人饶有兴趣地为记者们讲述“一盏马灯”的故事。这盏红军用过的马灯,被杨家人视为宝贝。“因为它见证了红军长征时的艰苦卓绝,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杨光清说。
原来,1934年秋,湘江战役后,红六军团西征,从广西进入城步。9月11日,该军团担任后卫的17师51团3营在丹口下团村莲花桥一带,与国民党保安部队发生激战。红军以少胜多,击溃敌人,并继续西进。红军途经下团村杨锡成、吴老福(杨光清的爷爷和奶奶)开的“伙铺”时,稍作停顿。当时34岁的吴老福看到十几位红军伤员急需治疗,就用苗药为他们处理伤口。临行时,营长周仁杰非常感谢吴老福一家,在她拒收银元的情况下,将这盏马灯送给了她。
这盏马灯的故事,杨光清从他奶奶和妈妈那里听了几十年。“马灯见证了当时军民一家亲的情怀,见证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当时,红军从不扰民,都不住老百姓家,住在村头的庙里,用稻草做铺盖。我特意去问了村里的老人家,他们都记得很清楚,红军离开时把稻草都放回原处,整整齐齐。红军离开时,百姓们都依依不舍。”杨光清刚说完,马上献唱一首当时流传下来的山歌:“红军哥哥红军哥,红军要离苗山窝,送得少来哭得多,哪年哪月见到哥……”
其实,在红军三过城步的艰苦历程中,与“一盏马灯”类似的故事,很多很多。《邵阳晚报》《邵阳日报》今年6月19日、6月21日,就先后记录了该县长安营镇长坪村“一条珍藏85年的红军棉裤,见证一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游二爷和谢军
在长安营镇长坪村,让采访团记者们非常感动的,还有“游二爷和谢军”的故事。
长坪村草药郎中游庆美,乐善好施,人们尊称他“游二爷”。1934年12月10至12日,中央主力红军第一、三、五、九军团各一部,经过长安营乡(现长安营镇),在境内的长坪、大寨、岩寨一带宿营。大部队过后的十多天里,陆陆续续有三五成群的红军伤病员从这里经过。其中一名叫谢军的红军战士,因患重病昏倒在大寨村风雨桥上。长坪村草药郎中“游二爷”得知这一消息,赶过去将其背回家救治。由于该红军病情严重,经草药救治无效而牺牲。“游二爷”按他遗愿将他埋在村口军阳庙以西的枫林脚下,让他的英灵每天能看到灿烂的太阳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