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德珍
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出远门,乘坐的是绿皮火车,所以,对这种火车,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情感。巧合的是,我儿子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次出远门,乘坐的也是绿皮火车。这种巧合,却见证了一个时代巨变的故事。
23年前的冬天,我放弃了学业,背着背包,随着几百名"同乡",乘着绿皮火车,坐着硬座,走进了军营。
23年后,在大地溢彩的秋收季节,儿子在我的陪同下,乘上了东进的绿皮火车,坐着卧铺奔向浙江,去上大学。
在同样的年纪,我们父子俩同样选择奔向浙江,虽然我的选择是被动的,儿子的选择是主动的,但情感一致,都是青春的选择;脚步也相同,都书写着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当年,我停止高中学业,选择当兵,奔向浙江,是种被动的选择。因为我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技术,又不会作生意,一年到头只有耕种着三分田地,家庭经济十分艰难。自我读书开始,他们就年年为我的学费犯愁,特别是我上高中后,学费大幅上涨,父亲向亲戚们帮我借学费都已很难。于是,当兵成了我最大的理想,希望走进军营继续学习,实现大学梦想,或者学到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和儿子在杭州火车东站换乘
今年,高考分数出来后,填写志愿时儿子首先想着的,就是要去沿海城市读书。在翻看完各类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后,他毅然决定填了两个浙江的学校。八月初,结果出来了,儿子如愿以偿地被浙江的台州学院录取。
当年,我去浙江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见到像长龙一样的绿皮火车,我震惊不已,惊诧着一个火车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能拖动十几节车厢。坐上车,又惊叹,一个车厢居然能坐一百多人。火车跑动后,窗外的事物,更让我感觉新鲜,一路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应接不暇。直到夜幕降临,窗外一片漆,也没有一丁点收敛好奇心的打算。
15年前我和儿子在驻浙部队
儿子读书前,就随我在浙江的军营里生活过两年,曾多次坐着火车在老家与浙江往返,但那时他根本不懂事。前几年,他在离家不远的另一个城市读高中,那时他就常常坐高铁回家或返校。所以,这次虽然是他成年后第一次坐绿皮火车,他也没有一丁点的新鲜感,车窗外的风景,车厢内的喧哗,一件事也没引起他的兴趣。上车后,他自个儿掏出智能手机,戴上耳机玩起了游戏。
我去浙江那次,火车速度慢,再加上我们坐的军列,属于临时增开车,列车行驶在单线的火车路上,只要遇到有快车要超车,或者对面有车要通过,我们坐的车便要找个叉道停下来让路。在路上,我们还几次下车进"兵站"吃饭,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列车从邵阳到达杭州东站,整整走了五天五夜。
这次送儿子奔浙江,进站上车时才发现,乘坐的居然也是绿皮火车,然而,走进车厢后发现,车上的设施已与当年我坐的绿皮火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过去的车,靠开窗吹风,现在车窗全封闭,车内开着凉爽的空调。车内的床铺、洗涮间、卫生间等等,全是新设备。火车启动后,因为双层玻璃窗的隔离,车厢内听不到过去火车上那种"咣当咣当,咣当咣当…"的巨大噪音。九点钟车厢内熄灯后,我这个平日里要十二点才睡觉的"夜猫子",居然在狭窄但十分平稳的床铺上,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时,车已经快到诸暨,下一站便是杭州东站。
那年,军列到达杭州东站时,火车站仅有三个站台,我们直接从一站台步行出站,站前广场很小,几辆接兵的大汽车,再站上我们几百个新兵,就已把广场挤得满满当当,站前的公路也不宽,公交车、的士和其他送客人的车辆不多,也没有分流。
这次来杭州,火车到站时,我惊讶了,眼前的杭州东站,已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十几个站台,绿皮的火车,黄皮的快车,白皮的动车…穿梭如织,出站进站都有了电梯,出站乘客换乘地铁,的士,公车或私家接客车辆,必须走不同出口,因为站外各类车辆的道路是分开的。我们需要换乘高铁,如是再次走进候车室,以前那个礼堂大的候车室,现在已扩大了几十倍,十分宽敞,十分美丽,十分热闹,六十余个检票口,像水库大闸一样,不停地送出着旅客。
杭州火车东站侯车室
同样的路途,同坐绿皮火车曾经走了五天五夜,这次仅仅一个晚上;而现在,倘若乘坐高铁,那就只需七个小时,这种旅程的变化,不由让我深深地感慨交通的巨变,社会的巨变,时代的巨变。
我的浙江之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实现了由农民到军人到记者的身份转变,也让我从十里山村走进了邵阳城市生活。但愿儿子的旅程收获更多的美好,实现更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