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邵阳客户端9月20日讯 (全媒体记者 杨立军) 9月20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邵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化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邵阳市体育中心举行。市文旅广体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谢治辉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邵阳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成就。
谢治辉介绍,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邵阳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邵阳公共文化从“打基础”向“提质量”迈进。文化设施加速建设,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成为邵阳新地标,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体育馆全部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县市区有馆、乡镇(街道)有站、村(社区)有室的层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文化惠民不断提升。目前,邵阳每年城市免费公益电影放映1000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60000场;累计建成县级农村广播“村村响”平台12个、乡镇平台192个、村级广播室3836个,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103640户。
群众文化全面“开花”。城步“六月六山歌节”、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新宁“潇湘100”国际越野赛等已成为全国全省知名文体活动品牌,“书香邵阳·全民阅读”“周末剧场”“宝庆群艺汇”等活动,惠及观众100万余人次。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近年来,邵阳市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每年安排艺术创作经费100万元用于扶持文艺创作和演出,创作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花鼓戏《儿大女大》2018年代表湖南省唯一剧目晋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汇演;祁剧《梦蝶》《目连救母》先后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花鼓戏《山乡工匠》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文化遗产实现从“保护传承”到“融入生活”。邵阳现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代表性项目30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建成宝庆竹刻、蓝印花布、手工榨油、滩头木版年画、洞口木雕等生产性保护基地,开发研学旅游线路10条、红色旅游线路4条。同时,以苗绣、滩头年画、花瑶挑花、熬茶习俗等项目助推精准扶贫,促进文化遗产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
文旅产业实现从“软实力”向“硬产业”转变 。目前,邵阳市在120个现有文化产业行业分类中占据95个,覆盖率达到79.17%,文化产业结构门类逐步齐全。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58.56万人次,同比增长35.57%,实现旅游收入436.90亿元,同比增长31.53%。
发布会上,邵阳市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还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旅游产业规划布局、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等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