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立岩
中央组织部3月30日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陈希部长强调,要推动急需人才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集结,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急需人才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集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组织部门的慧眼识人,人才政策的倾斜以及基层单位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强化组织对人才的考核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基层一线的急需人才呢?是不是学历高的人就一定是乡镇基层一线急缺的人才呢?事实上并不见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穿针引线”这种琐碎繁杂的工作并不是高学历就能够得心应手的。组织部门选人的时候应将学历作为次要考量,而应将个人的品性作为重中之重。
基层环境很是艰苦,缺少大城市的繁华和安逸,个中艰辛惟有身临其境的人方可有所体会。然而,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向来不曾吃过苦,头脑一热就选择了来基层一线工作。相关部门在甄选人才的时候,首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判断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交际沟通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确保千辛万苦挑选的人才能够长久服务于当地,造福一方。
落实人才政策的倾斜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偏远基层一线面临着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基础教育人才、乡村产业人才、文化事业人才等急需人才匮乏的窘境,想要改变现状,就应该着力制定人才倾斜政策,采用安家补助、购房补贴、生活津贴等资金支持鼓励;采取优化工作时间、优化晋升通道等措施强化保障。政策必须得以落实,营造浓厚的氛围,党员群众中对好政策口口相传,方可吸引更多急需人才奔赴基层一线。
基层单位要培养人才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才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千锤百炼的打磨。可能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一线单位存在短时间环境不适、沟通困难、办事不力的现象,单位领导和同事应多些包容和理解。可以采取传、帮、带政策、跟班学习等方式,多措并举,不断在工作中磨砺人才、淬炼意志,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教育、医疗、饮水、产业、就业等诸多方面。对党员干部而言,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的,这需要智慧,需要专业技术能力。推动急需人才向基层一线集结,恰恰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强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