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邓露图 刘均喜)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6日,为坚定红色信仰,弘扬长征精神,门诊医技第三党支部赴新宁县开展“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主题学习之旅。参观宛旦平烈士故居,登上八角寨红军井,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心。长征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这是我们的信仰,也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致敬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延续使命初心如磐在肩
伴着泉水叮咚响,满园脐橙红,我们唱着红歌缭绕山林,走进充满着革命气息的宛旦平烈士故居。我们首先到达宛旦平烈士塑像前,他一身戎装庄严肃穆,手持望远镜遥望祖国南陲,向这位“当向死而立,莫屈膝苟延”的英勇烈士致敬,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在宛旦平烈士纪念广场上,在庄严的党旗下,党员同志们拳拳深情,满腔热忱重温了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党员使命。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在烈士陵园,党支部一行怀着庄严沉重的心情向烈士墓碑鞠躬,瞻仰革命先烈,时光不再,先烈们已经远去,许多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历史画面渐行渐远,但这些已经凝聚成一种信念,一种使命,如磐在肩。
接着我们来到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分主馆和两个副馆,主馆陈列着红军将领宛旦平的革命事迹,宛旦平烈士1900年12月27日生于新宁县古树参天,美丽的夫夷江畔—宛家岔,从小家境贫寒,勤俭好学,1922年在长沙岳云中学求学,在校期间,认识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担任营长,1929年参加龙州起义,任红八军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员。1930年2月1日,随邓小平、俞作豫等人发动广西龙州起义,3月20日在龙州铁桥狙击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而立之年已为革命献身,太恸人之心,敬佩不已。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血丹心照后人”,烈士纪念馆副馆内共陈列从辛亥革命以来,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178位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宛氏宗祠里一件件陈旧的用具,一幅幅珍贵的图片,一行行深刻的话语,让人屏息谛听,凝神静看。
千山万水不忘长征路途,风雨兼程铭记红色沃土
11月7日,支部党员们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向崀山八角寨红军井出发,骤降的气温并没有浇灭我们“重走长征路”的热情。八角寨四面绝壁,唯山顶突出八扇犄角。1930年12月,三位红军伤员周玉成、王云清、吴发青被秘密安置在八角寨云台寺养伤,三位红军伤员伤愈后,为答谢老百姓保护红军,一起砸深水井即现在的“红军井”。
虽爬山途中已是瓢泼大雨,前方风云涌动,狂风呼啸,但我们前进的脚步不停,长征的旗帜不倒。在经过一个多小时风和雨的洗礼后,身上的雨水和汗水浸透衣服,党员们都坚持着走到了终点红军井。长征路本是艰难困苦,风雨交加,大家通过脚步丈量长征历程,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红军长征的磅礴力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给我们的印象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通过重走长征路,追寻革面先辈光辉足迹,弘扬长征精神,激励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奋进。
支部书记冒晓文同志强调,先辈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我们要传承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精神,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初心不改,信念如磐,此次活动既是一次党性的升华,也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大家纷纷表示感同身受,决心以红军精神为动力,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继往开来更加坚定走好我们的长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