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全力以赴交上一份优秀“成绩单”。
首先,党员干部要清楚主体是谁。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中,突出主体定位,切实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实现从“要我办”向“我要办”的转变。
其次,要清楚办什么。听民声,走村串户察民情,第一时间围绕低收入人群排查、美丽乡村建设、新冠疫苗接种等现阶段的重点工作以及民生实事,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广泛听取意见、收集民生需求,向问题“叫板”,以此为基础分门别类登记台账,设定阶段工作目标,挂号督办,做到“完成一个,满意一个,销号一个”。
接下来,要明白应该怎么办。为群众办实事既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又要杜绝“换汤不换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群众要办的“大小事”,进行分析研判。对群众反映强烈、期待迫切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条件的要抓紧解决,把好事办好;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切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等,坚持“我为群众办实事”不打折。
最后,要清楚群众需要办成什么样。群众既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出卷人”又是“阅卷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是“答卷人”,作风实不实、效果好不好,要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多照一照群众这面“镜子”,多比一比群众这把“尺子”,不做虚功,确保各项办实事任务有抓手、能落地,真正把群众的“表情包”当成检验“办成事”的“晴雨表”。
(通讯员 陈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