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2日,教育部通报人教社小学教材插图问题处理结果,27人被罪责问责,时值开学季,教材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广泛热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材作为学生长期接触、塑造认知的重要媒介,必须要严把质量关。
全面重视,共同参与审核。教材插图问题近10年未被发现,直至网络舆论爆发,反映出审核机制运行不畅,审核人员萧规曹随,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的问题。提高教材的质量,需要社会共同参与。教材局工作人员应当勇于质疑,不能因为已经通过审核就认为没有问题;教师和学生家长长期接触教材,对教材质量可以提供更好的建议。
注重反馈,尊重用户意见。有网友反馈,有教师、家长曾经对教材插图的问题指出过质疑,但未引起重视,用户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教材编订部门可以及时广泛征求意见,公开程度越高,群众的参与度越大,就越不会有“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的质疑,对新教材更认可。
理性对待,不必过分解读。今年5月“毒教材”事件爆发时,网络上存在各种声音,以愤慨为主,在通报处理结果后,部分网民评论处罚过轻,尤其是对吴勇等人的处罚“不痛不痒”。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只要处置方式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我们都应当接受,不受舆论过分诱导。我们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动教材品质提升。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宝贝。我们要吸取“毒教材”事件的教训,全民参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兰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