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做好物质服务、生活服务的同时提供更高水平的精神和文化服务”。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健康湖南“十四五”建设规划》文件中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当下,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职场人士不良情绪日益累积,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各类心理问题凸显。关注和关照职工的心理状态成为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就基层工会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存在的问题
(一)阵地设施不完善
各地市县区工会基本建有的“心理咨询室”,但仅仅是一个房间、一张桌子、一个咨询师而已,没有完善的基础保障以保证心理咨询正常开展,比如心理放松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评室,心理训练室,心理援助室等不同功能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很多心理热线、心理健康咨询室形同虚设,这就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咨询需求,不能真正对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从而让基层工会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流于表面。
(二)经费支持不到位
必要的投入,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经费是制约基层工会心理健康服务事业发展又一个短板。一是目前各大医院的精神科,主要以医治重度心理及精神疾病为主。对于正常人的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及工作压力、心理创伤等情况,则没有充足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处理。而开展这一服务,需要一定的场地、相应的设备、专业人才等等,都需要资金投入。许多基层工会在这方面的投入基本为“零”,难以吸引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持续稳定参与。二是心理服务过程复杂、周期较长,心理健康服务涉及的心理评软件、心理治疗硬件费用较高,且国家没有将心理咨询和治疗纳入医保统筹,部分患者难以承受。因此,缺少大量财政经费的支持,就难以长期稳定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三)专业人才不充足
一是我国专门进行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不多,少量的专业人员多分布于各大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室,或其他特定机构,扎根基层的专业人才很少。二是心理咨询行业缺乏科学的准入标准,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自2017年人社部将心理咨询师证书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移除的,职业资格考试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短时间内,心理咨询师没有统一的权威资格认证。社会上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职工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时,很难对接到高质量且可信赖的服务。
三是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中,对于资金保障,福利待遇,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
(四)活动内容不丰富
一是咨询模式传统,还是“等人上门”“线下面对面”心理咨询模式,很难直面基层职工的社会心理障碍、社会心理困惑、社会心态失衡等实际问题。二是未建立常态化心理干预模式,常有职工自杀的新闻见诸报端,事件表明,自杀者中除少数职工因工作“多行不义”而“咎由自取”外,不少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由于没有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档案,常态化的关注职工心理健康,导致职工遇到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疏导,不能正确控制自身的情绪,调节健康的工作及生活方式,从而选择了极端的行为。三是关爱活动单一,没有形成社会、家庭、职场相互联合,线上线下同步实行的多渠道多手段的关爱活动。
(五)思想认识待提高
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不多,重视不够。不少人对精神心理疾患认识不清,存在偏见与误解,一是基层工会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探索和有效活动的支持。大多数基层至今还没有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漠视职工心理问题,混淆心理问题与职工品德之间的关系。习惯于简单批评教育的方式,忽视职工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和特性。二是部分职工讳疾忌医,羞于示人,存在“病耻感”和“病忧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问题职工”,害怕被贴标签,面对心理矛盾,也拒绝向专业教师求助。因此,要进一步向职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对基层工会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建议
工会不仅要预防职工心理患疾,更要以积极心理学的角度, 引导职工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心理服务阵地应建则建
一是各基层工会依托本单位工会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二是在县市区层级搭建专业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场所。按照“有场地、有资金、有制度、有人员、有设施、有活动”的“六有标准”,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心灵驿站,完善接待、热线、心理测试、心理训练室、沙盘训练、情绪宣泄、团体活动等7大功能,配置心理健康服务专业设备,建立设施完善、功能全面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三是通过购买社会心理机构的服务等形式,向基层工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基层工会心理服务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务实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上,使之能够契合基层职工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切实增强实效性。
(二)心理服务经费充分保障
一是各基层工会要根据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需要,及时将专业人员经费、培训提升经费、学习研修经费等足额安排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常态化做好经费保障。二是进一步拓宽公益资金的来源,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购买、网络众筹等渠道募集资金,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三)人才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一是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各基层工会要广泛招纳社会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社会心理服务。鼓励基层工会与高等院校和国际一流的心理咨询师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教学实践基地。充分结合丰富的专家资源,以社会需求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服务人才为培养对象,以专家支持和社会支持为专业引领,以教授治学为模式原型,以遵守行业伦理规范道德为基本原则,以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胜任力为实际目标,将这些因素整合起来构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型,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胜任力。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岗位,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管理体系,根据行业特点分类制定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
(四)心理服务内容因地置宜
职工心理关爱工作不再是过去简单的心理健康讲座、个体心理咨询等碎片化的工作,而要将心理关爱融入党建、融入工会工作、融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中引导职工树立良好的社会心态。一是搭建好线上服务窗口。通过各种线上媒介为抓手建立起更为广泛的联系,为后续广大职工情况的了解、身心现状的了解、有关信息的传播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实时追踪职工多元化需求。动态更新与收集职工的各类需求,在收集需求的时候注重事实性数据的收集,有利于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隐藏在真实行为背后容易被忽略的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经济、生活恢复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确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为点对点的精准介入治疗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建好预警机制,针对不同人群的建立心理干预机制:一线工作者作为双重身份的心理压力,迫切需要引入干预模式,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共性及个性问题,比如留守儿童、残疾人、家暴人员、女性产后心理疏导等。这些都需要以常态化服务为居民带来心理保障。
(五)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宣传
一是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的精神心理健康理念,是开展基层工会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工会干部还是职工,都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让人们理性认知各种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让职工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倡导职工科学认识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疾病对健康的影响,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贯穿终生,逐步消除职工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引导心理异常人群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三是各基层工会要采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职工文化生活。创新宣传方式,广泛运用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
作者:刘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