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中心医院:营造良好环境 共助心理健康

邵阳新闻在线2022/10/15 13:25:31 分享到

新冠疫情大流行两年多,已经不仅是公共卫生事件,更是社会心理事件。据WHO数据,新冠肆虐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发病就增加了25%。疫情防控常态化,核酸检测成为日常,在精准防控和复工复产动态管理过程中,如何“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2022年10月10日是全国世界精神卫生日,邵阳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非药物)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曾瑞伟来聊一聊,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做好自我心理健康的呵护。

新冠疫情对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以及工作状态,甚至世界的运转状态都带来了影响。疫情持续这么久了,你的心理状况受到了哪些冲击和影响,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个体目前的一些情况:

身体和工作的情况?

睡眠、饮食的情况?

自己的心态?家属的心态?

你所处的环境/身边的关系怎么样?

自己内心的体验感如何?

……

我们需要去觉察自己的状况,并拥有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哪些状况与目前所处的环境相关,哪些与自我的内在心理模式相关?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个体可能出现的心理生理症状。

这次重大疫情持续时间之久、难度之大、对社会民生影响之深刻,已经超出了许多人已有的人生经验。这些变化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身整体性调适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包括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严重者出现明显的情绪倦怠,具体可能有如下表现: 

情绪:焦虑或恐惧,紧张,抑郁,愧疚,自我怀疑,冷漠、不确定感明显

认知:无法决定事件的优先级、无法做决定,失去客观性,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

躯体(内分泌、运动系统、内脏):食欲差,体重减轻或增加,胃肠问题,尿频,出汗或发冷,震颤或肌肉抽搐,头痛、其他酸痛闷胀,容易受到惊吓,睡眠差(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噩梦),月经失调,免疫系统疾病

意志行为:活动力增加或减少,与别人交流时表达和理解困难,容易和人发生争吵,影响休息放松,影响工作,经常哭泣,高度警惕、过度担忧

其中,轻度应激反应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中度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小时,并影响人的躯体、情感和认知功能,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消失。而以上症状如果未能得到有效缓解,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有发展到重度的可能。轻度反应及部分中度反应可以通过休息、离开现场、充分知情而自动恢复。对重度及有些难于代偿纠正的中度反应,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休息及治疗、康复措施,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

个体如何自行调整心理压力

新冠流行,现在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它对我们心理最大的影响就是“这件事现在还不到头”。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个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调整:

适时地将自己的感觉和体验与人分享;

保证睡眠(环境尽量保持安静、舒服、自在);

定时定量的饮食、补充营养,即使本人不太想吃东西;

自己与伙伴间互相加油、打气,不要互相指责;

肯定自己与伙伴在工作/生活中的努力和配合;

需要帮助时, 允许自己尽快求助,并接受他人的帮助与支持;

允许自己对疫情防控工作有负向的情绪(生气、害怕、担心、不耐烦、想放弃、悲观等),也能够适时地表露脆弱,我们先接纳自己有这些情绪,再慢慢想办法消化和转换这些负向情绪。我们也温柔以待周边人的这些情绪,为彼此建立一个安全和有温度的环境。如个人自己难以消解这些情绪,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聊聊,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去理解和安放这些负向情绪,给负向情绪一个安全港。负向情绪放下了,个体的心理安全就有了保障。

各种压力下引发的失眠怎么办

理解到在压力情况下失眠是普遍的,不用紧张。轻性、短暂性症状不影响日常功能者,不需要过多关注,简单自我调整即可。

注意劳逸结合,定时锻炼,缓解心理压力而改善睡眠。 

保持平和心态,更主要是入睡前减少外界的精神和情绪刺激。具体操作包括适当的放松训练,如冥想、静坐、正念等放松方法。 

通常处于应激情形下的失眠问题是情境性、短暂性,一般持续数天或数周,去除诱发因素后睡眠通常即可自行恢复正常,无需特别处理。如意识到自己睡眠问题持续存在并对工作/生活造成影响时,要及时向神经内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避免失眠成为慢性状态,造成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强烈焦虑时,我们可能会流汗、手脚会发麻、心跳会加快。此时,还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判断指标——睡眠。过度焦虑引发的失眠,需要得到系统地专业治疗。

避免陷入“坏消息——坏情绪”的恶性循环

常态化疫情防控,一些相关的讯息,都与个体的出行/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管束,特别是网络上的一些信息鱼目混珠,有时会让人体验到焦虑感和内心慌乱,焦虑程度上升,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体验到焦虑感也是人类发展的结果。因为对危险的信息更警觉,才更容易逃离危险。坏消息引发人们恐慌、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人们就会开始行动。而在手机时代,最简单的行动就是点赞、转发,负面情绪因此被更加放大。因此,疫情期间,适当回避负面信息也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方式。

学会与坏消息“共存”

避免信息过载,吞噬理性思考能力——每天集中限时阅读一次,同时关注人们为了对付那些糟糕的情况做了什么,以及可以做些什么。

避免因坏消息陷入消极负性情绪——听党的话,遵照政府的指令,严格执行政府、单位和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有效地工作。

当感觉到自己的坏情绪比较多时,就需要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可以从提高情绪胜任力、提高自信力和情绪分离三个方面入手。

提高情绪胜任力包括情绪觉知、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

情绪觉知,指的是个体觉察/知觉自己当下情绪状态的能力。常常有些人在某种情绪状态下,但他不能够觉知到自己的这种情绪,而有察觉的意识,能够觉知自己处在情绪中,是提高情绪胜任力的第一步。

情绪识别,就是识别目前产生情绪的线索。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一种情绪?或者说你通过什么样的情绪线索,知道自己目前在一种情绪状态下。有很多情绪线索能够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情绪,比如表情、动作、情境、事件、旁观者的反应等等。

情绪表达,是我们向外界传达自己情绪的过程。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情绪,人们为什么会有悲伤、恐惧、愤怒?我们更喜欢哪种情绪,为什么?澄清情绪的来龙去脉,原因后果,我们就会选择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

情绪调节,在此处指改变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主要有两类策略,即改变导致情绪来源的环境,和重新评价这个环境。

提高自信力

通过提高自信力也可以进行情绪调节。

自信是一种行动力,它并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

情绪分离

最后,接受情绪并将自己从认知与情绪中分离出来,控制所为,也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方面。

面对当下的情绪挑战,当个人的力量在情绪处理上感到有限和耗竭时,选择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寻求情绪支持是智慧的表现! 

如何面对新冠疫情诸多的“不确定感”?

请思考:目前疫情有诸多的不确定,我们能确定的是什么?

我们能确定的是:

重大烈性传染性疾病的科学管理经验;感染防控知识。

谨记“听党的话,跟党走”,相信党和政府是我们坚定的信念,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万众一心众志成诚,干好本职工作,做好自己的本分,过好自己的生活,坚持到底绝不放弃,一起迎接最终的胜利!

疫情防控指南、规范、操作流程……

坚定的一丝不苟的执行能力。

疫情防控:

就是面对不确定作出确定的决策。

因为我们相信,国家比任何人都希望这场疫情早日结束。我们相信,国家比任何人都希望社会早日恢复正常,经济早日快速发展。我们相信,国家的防疫决策,是基于最全面最客观的数据,和中国最顶级专家的判断。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如何面对众多挑战的外环境,建立起稳定的自我?

这些年来,人们一直在一个快节奏的环境里快速往前冲,人人好像都身不由己,活在紧张和焦虑中,疫情让一些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也为这几年的生活节奏按下了缓进键。这个时候,个体如何让能量向内,看到自己、理解自己、关爱自己呢?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先生曾说:人的幸福与自在,其实不是来源于多么复杂和高级的东西,而是“自取所需”和“随遇而安”。

“自取所需”的意思是我们的生活只要搭配一般的、基本的需要,就能拥有满足感;“随遇而安”就是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下,都用接纳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无论什么环境都是生命刻画的轨迹和需要经历的体验。这一切都是资源。

听起来简单,其实是一种很高级的状态。

所有的一切,你都全然看到,并且接受,而不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不放,也不会总是勉强自己责备自己,我们与自己的相处更顺畅,没有或极少感受到内心的冲突,让自己活得更从容更自在。

但如果焦虑情绪失控导致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影响到社会功能了,这就上升到了疾病层次,需要接受帮助和进行规范治疗。

寻求帮助的途径有很多:第一是社会公益方面,全国各地都有很多针对不同人群的公益热线,我们可以拔打热线电话进行求助。

第二是到医院里去找精神科的专科医生。精神科医生主要通过各种非常有效果的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方式来提供帮助。这种药物可以改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也能改善睡眠。

第三是到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治疗焦虑/抑郁等各种情绪障碍。

第四是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倾听、共情、理解、支持等,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第五,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手段叫危机干预。你哪怕心理都快崩溃了,有经验的危机干预咨询师也可以帮助你在失望中找到希望。

来源:邵阳市中心医院心理门诊(非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