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应当为人民谋幸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基层干部们是党和政府最接近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群体,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着力强基层、固基础、利长远,着力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充分释放基层干部工作的创造活力,激励干部群众同心决胜全面小康、共创美好生活。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下基层要沉下去,察民情要静下去,解民忧要做下去;下基层要沉下去,就是不能心浮气躁;察民情要静下去,就是要深入群众,耐心地听;解民忧要做下去,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切实的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党的这些好传统、好作风不但不能丢,而且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关键在于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改善民生。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鱼水深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共同奋斗、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进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增进与群众感情的最好办法,也是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与工农群众交朋友,关心基层和群众的困难,了解基层工作中的新情况,这既是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提升自身思想境界的要求。
党员干部只有真心实意的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摆正位置、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学生,善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克难攻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深入下基层。要坚持领导带头,做到应下尽下、能下尽下,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生动实践;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科学有序,把实践活动与各单位工作职能、服务对象结合起来;要注重实效,决不能装样子、搞花架子,决不能搞形式主义、政绩工程。二是全面精准察民情。要精准掌握群众需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和群众“坐一条板凳”,引导群众主动讲需求、提建议;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把群众关注的、迫切的、具体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新鲜的、热乎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总结上来;要认真做实“三项清单”,梳理形成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研究确定服务群众的任务清单,及时总结任务落实的效果清单。三是务求实效解民忧。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着力解决基层单位服务能力问题,大力推动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平台下沉。四是主动及时暖民心。要充分彰显服务温度,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始终站在群众角度,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要不断拓展活动深度,变“你和我”为“我们”,变“靠政府”为“靠大家”,宣讲好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作者: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