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马凯嘉 蒋艳 罗燚 谢雪梅 李文娟 阳媚 陈毅明)低温烫伤,温柔的“隐形杀手”
热水袋、暖宝宝等是不少家庭的取暖“法宝”。但是不当的取暖方式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低温烫伤。今天,我们将一起了解如何安全取暖。
一、低温烫伤:无声的“温柔杀手”
低温烫伤是指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与高温烫伤(如沸水、火焰等造成的瞬间损伤)不同,低温烫伤的特点是温度低但作用时间长、损伤深度大、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只要身体长时间接触41℃以上的热源,由于热量缓慢渗透,真皮层甚至皮下脂肪、肌肉可能被破坏,形成深Ⅱ度或Ⅲ度烫伤。初期仅表现为轻微红肿或水疱,若处理不当,会长时间无法愈合,后期可能发展为难以愈合的溃疡或感染。
二、高危人群:谁更需警惕低温烫伤?
据统计,低温烫伤约占冬季烫伤病例的三分之一,且多发于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感觉迟钝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婴幼儿、老人、瘫痪病人或醉酒者,紧贴热水袋的部分皮肤就容易造成局部烫伤。
婴幼儿表皮仅成人厚度的1/3,更易受热力渗透。且表达能力有限,无法主动反馈不适,若家长未及时检查,可能导致烫伤加重。老年人皮肤萎缩、血供减少,对温度的敏感度下降。
合并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等,长期高血糖损害外周神经,导致痛觉、温觉迟钝进一步削弱温度感知与伤口愈合能力。对于截瘫患者,长期卧床或久坐,肢体受压部位更易蓄积热量。且自主移动困难,难以主动避开热源,需依赖他人调整取暖设备位置。
三、科学预防:取暖设备的安全使用指南
别看热水袋不太烫,烫起你来毫不留情。热水袋取暖时,水温不宜过高,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或放于两层毯子中间,表面直接接触使用者的皮肤。热水袋不要灌水太满,装70%左右热水即可,水温不要太热,并赶尽袋内的空气,不要挤压热水袋,注意把盖拧紧,防止水流出来。使用热水袋取暖的时间最好不要过长,最好是睡觉前放在被子里先暖被窝,睡觉时取出来,尽量避免整夜置于被窝内,如果想睡觉时放在脚下取暖,要用毛巾把热水袋包上,不要使热力表面直接作用在皮肤上。
注意取暖用品的安全性。应选用有自动断电保护装置的产品,并定期检查是否有破损或老化现象。如果使用电热毯,温度不要设置得过高,待被窝暖和后,应在上床前断掉电源。使用暖宝宝应隔着几层衣服贴用。使用取暖器时,距离不要太近,也不要长时间对着身体的一个部位。使用温水泡脚,要确保水温不超过37度,并且每次泡脚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四、急救与处理:低温烫伤后的关键步骤
一旦发现低温烫伤,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脱离热源:移除热水袋、关闭电热毯等,避免持续损伤。
2、冷敷降温:用10℃-15℃的清水冲洗或冷敷20分钟,减轻组织损伤,但注意避免使用冰水。
3、保护创面:用无菌纱布覆盖,避免摩擦或刺破水疱。
4、及时就医:无论创面大小,均需至烧伤专科评估深度并制定治疗方案。
特别注意:
1、禁止涂抹牙膏、酱油等偏方,以免引发感染。
2、深部烫伤可能需手术清创或植皮,拖延治疗会增加疤痕与感染风险。
五、温暖与健康同行
低温烫伤的预防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普及,更依赖于日常生活中的细致关怀。在此呼吁大家:关爱自己和家人从安全取暖开始。在享受温暖时,多一分警惕;在选择取暖设备时,多一分谨慎;在照顾家人时,多一分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