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演化和改进,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无孔不入”。既有银行卡透支、购车退税、引诱汇款、冒充“黑社会”、贷款、招聘、虚假购物、网络钓鱼、积分兑奖、网络裸聊等非接触式电信诈骗,也有旅游、办事、销售、乘车等接触式诈骗。
诈骗手段花样百出,骗子为什么能得手,除了犯罪形态隐蔽、不易发现外,最主要还是在于受害者自身。俗话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会上钩、上套,原因就是三个字“你信了”。为什么会信呢?四个字在作怪:一是贪。有些人总想着天上会掉“馅饼”,热衷于抽奖、买彩票,当收到“中奖”“退税”等信息时,自然就容易放松警惕,往往是利令智昏、头脑发热、一步步掉进犯罪分子设好的陷阱。二是欲。有些人抵挡不住外界事物勾引,自控能力差,看到网上诱惑图片、视频,就点击进去;还有的总想通过所谓的捷径,投机取巧的想当官、考名校等,在各种欲望面前败下阵来。三是傻。有的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注意保护自己个人信息,随意泄露个人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遇到微信、电话或短信借钱等情况时,警惕性不高,不经核实就轻易汇款。四是怕。一些人在接到不法分子的恐吓信、威胁电话后,急于解决问题,平息时态,害怕原本子虚乌有的东西真的变成现实,害怕所谓的报复会真正发生,宁愿花点钱消灾、求个安心。
魔高一尺,需道高一丈。面对骗子严密的逻辑思维,透彻的心理分析,日新的诈骗伎俩,要想不上当,就必须不断强化自身,不给骗子可乘之机。要坚决做到“六别”:
一是别贪心。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特别是电信诈骗不像杀人、抢劫、绑架那样,而是通过公开、文明的方式与事主接触,许以好处,让事主在信以为真的情况下,自愿交出钱财或奉献其他。“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要防范被骗,关键是当事人消除自身弱点,不贪得好处,不为蝇头小利而受制于人。
二是别轻信。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防止上当受骗,除了不贪好处,还要提高警惕。接到陌生人电话、收到来历不明短信及上网浏览购物时,要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汇款、不转账”,尤其不要听信陌生人转接警方或其他咨询电话,或不要点击可疑网页提供的确认链接。凡是以各种名义要求你先付款的信息,请不要轻信。
三是别犯傻。俗话说,“傻瓜旁边必有骗子”,骗子专门诈骗那些不警惕的“傻瓜”。要防范诈骗,要注意掌握一些常识,比如,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私人信息,如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不向他人透露,并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如虚拟电子转账需要获得账户所有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支付密码、银行卡背面3位数字等信息;如果遇到朋友在网上聊天时借钱,一定要打电话核实对方身份后再汇款。不管对方是谁,只要问及个人隐私,请务必留神。
四是别慌张。俗话说,“无事时要提防,有事时要镇定”。当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要盲目紧张、乱了方寸,应保持清醒,采取联系亲人、朋友等多种渠道进行求证,综合多方面信息后再进行判断,同时及时向组织报告。遇到有人借款,要使用缓兵之计,尽量拖延时间。
五是别好奇。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骗子利用人们好奇心理,通过引诱事主点击短信中的链接、浏览充满诱惑的图片,从而从后台下载木马程序或链接钓鱼网站方式获取事主手机中的通信录、短信、银行卡、支付宝信息等实施诈骗。因此,我们要切记:不点莫名的链接、不回陌生的电话、不看诱惑的图片。
六是别固执。俗语说:“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一个理智的人就是在困难、问题前,不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是停下来思考、分析,征求他人意见,综合结果采取措施;而一个固执的人遇事时,往往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作者:陈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