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危害大,身边的这些隐患要注意

2025/07/23 11:19:42 分享到

铅曾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家居用品等,我们需要警惕暴露在铅污染环境中。

铅被世卫组织标为“2B类致癌物”,专坑小孩子。它不像感冒发烧有明显症状,却能悄悄啃食孩子的大脑和身体。今天我们用大白话聊聊:铅为啥专找娃下手?藏在哪?该咋防?

图片9.png

为啥娃最容易被铅“盯上”?


同样的环境,娃中招概率是成人的10倍!全因娃的身体像“铅磁铁”:

吸收力是成人的5倍:

娃个子矮,离地面铅尘近,呼吸快、爱啃东西,呼吸道和肠胃对铅的吸收率是成人的4-5倍。更糟的是,娃肝肾功能没长好,排铅速度只有成人一半——铅进了身体,就像赖在“储物间”,越积越多。

大脑的“防盗门”没装好:

3岁以下宝宝的血脑屏障(保护大脑的屏障)不完善,铅能随便溜进去,破坏快速生长的神经细胞。哪怕一点点铅,都可能让娃变笨、注意力不集中,这伤害几乎不可逆。

全身器官都“怕”铅

娃的骨头、血液、心脏都在猛长,铅偏要捣乱:不让血红蛋白干活,娃易贫血;抢着和钙结合,骨头长不快。相同剂量的铅,给娃的伤害是成人的10倍以上——就像幼苗被泼了除草剂,影响一辈子。

铅藏在哪些“小角落”?

铅藏得特深,就像躲猫猫高手:

家里的“彩色陷阱”

花花绿绿的玩具:颜色特艳(尤其大红、明黄)的“三无”塑料玩具、贴纸、蜡笔,涂层可能含铅。娃啃一口,等于直接“吃铅”。

图片10.png

老家具、新装修:老家具掉漆渣,混在灰尘里被娃吸入;劣质油漆、墙纸可能藏铅,娃摸完啃手指就容易中招。

图片11.png

妈妈的化妆品:号称“快速美白”的护肤品、染发剂,可能含铅。孕期用了,铅会溜给胎宝宝;哺乳期用了,铅会混在奶里喂给娃。

图片12.png

习惯里的“漏铅缝”

不爱洗手:娃玩沙子、摸地板后,手上沾的铅尘比想的多。饭前不洗手就抓零食,等于“喂”铅进肚子。勤洗手的娃,铅摄入量能少一半!

图片13.png


二手烟:烟里的铅颗粒飘在空气里,娃吸进去就像吞小铅粒。有娃不常出门却血铅高,查来查去是爸爸在家抽烟惹的祸。

图片14.png

吃的喝的也可能带“铅”

 传统美味要少碰:传统工艺的皮蛋、老式爆米花,制作时可能接触铅。偶尔尝一口行,别当家常菜。

花哨的碗:画满卡通的陶瓷碗,釉彩粗糙的话,装果汁、酸奶时铅可能溶进食物。给娃选白瓷或不锈钢碗最稳妥。

图片15.png

娃被铅“缠上”,身体会发啥信号?

铅早期不吭声,等发现可能已搞破坏。娃有这些情况,赶紧上点心:

突然变“熊孩子”:坐不住、走神、爱发脾气,对啥都没兴趣——别光当“叛逆”,可能是铅在闹大脑。

长得“慢吞吞”:比同龄娃矮、轻,学走路说话慢,跑两步就摔跤——铅可能在拖后腿。

肚子总“捣乱”:老喊肚子疼(位置不固定),不爱吃饭、体重下降——别当普通“肚子疼”糊弄。

浑身没力气:脸色白、爱感冒,严重时牙龈边有蓝灰色线——这是铅“攒多了”,赶紧去医院。

图片16.png

做好这几件事,给娃穿件“防铅衣”



铅虽狠,能防!记牢这几招,娃中招概率大降:


1、给娃的东西“把好关”

买玩具、文具认“GB6675”(玩具标准)、“GB21027”(学生用品标准),别贪“三无”货。新装修选“无铅认证”油漆、墙纸;老家具掉漆赶紧补。

图片17.png

2、抓牢“洗手”这个关键

娃玩完、饭前便后,用肥皂搓20秒(唱一遍《生日快乐》的时间),重点洗指甲缝。定期用湿抹布擦桌椅地板(干扫扬铅尘),玩具每周冲一次,别让娃啃玩具、咬手指。

图片18.png

3、吃对了能“挡铅”

少吃皮蛋、爆米花,不喝路边散装饮料。多吃牛奶、豆腐(补钙挤走铅),瘦肉、肝脏(补铁锌让铅没处待),猕猴桃、橙子(补维生素C帮铅排出)。

图片19.png

4、躲开“高危环境”

少带娃去马路边、加油站、工厂附近久留;家人抽烟去阳台,抽完换衣再抱娃。孕期和哺乳期妈妈,别用“快速美白”护肤品。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最新《铅暴露临床处置指南》中,明确提出将50ug/L作为儿童的阈值,如果超标,就应追查来源并采取措施。





这几个误区,坑了不少娃

“没症状就不用查铅?” 错!血铅50μg/dL以下可能没反应,但大脑已受损。建议定期筛查,工业区或高危儿童每半年。

“新房子、高档小区肯定安全?” 错!铅不管房子新旧,新买的劣质玩具可能含铅,小区附近装修粉尘也可能带铅。

“咬铅笔会铅中毒?” 半对!铅笔芯不含铅,但劣质铅笔的彩色漆皮含铅,咬笔时漆渣和手上铅尘会被吃进去。

“排铅药能把伤害变回去?” 错!只有血铅超45μg/dL才用排铅药,且只能排铅,修不好受损神经——铅对大脑的伤害是终身的。


天水幼儿园的事提醒我们:防铅不是“选择题”,是“必修课”。铅藏在娃摸的玩具、吃的零食里,但只要多留心:买东西看标识、勤洗手、定期查铅,就能筑道“防护墙”。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 铅暴露临床处置指南[R]. 20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6675-2014《玩具安全》[S].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1027-2022《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S]. 

4. 甘肃天水市联合调查组. 关于天水市麦积区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Z]. 2025-07-08. 

文中图片由人工智能工具豆包生成,仅用于科普宣传。







END

来源:邵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