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一场脑部肿瘤MDT会诊正酣。高清屏幕上影像清晰,湖南省肿瘤医院驻邵专家朱苏雨与邵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刘新福深入讨论,敲定方案——这已是省级优质医疗力量“沉”到邵阳、“帮”在实处的日常。
正是依托于这种家门口的高水平诊疗新常态,今年4月,当56岁的李先生攥着那张宣告“直肠癌,局部晚期,肿瘤距肛门仅5厘米”的肠镜报告单、指节发白时,命运的转机已悄然降临。身旁的妻子瞬间红了眼眶。去省城长沙?费用清单令人窒息:术前放化疗及手术后续约8万,加上异地开销……这笔费用如巨石压顶,压垮这个普通家庭。
转机的曙光,正来自扎根于此的省级帮扶团队——湖南省肿瘤医院朱苏雨教授领衔的专家们。得知李先生的困境,朱苏雨立即行动。次日清晨,医院MDT会议室便灯火通明。朱苏雨与刘新福、胃肠外科主任李胜等专家围坐在一起,高清屏幕上清晰显示着李先生肿瘤侵犯肠壁外组织的影像。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低声而专业地讨论此起彼伏。最终,一个清晰的方案敲定:采用国际前沿的新辅助放化疗技术,先缩小肿瘤,再行手术,全力保肛!
“‘传经’必须精准到毫厘,落地更要靠本地力量。”制定放疗方案时,朱苏雨与肿瘤科团队共同研读国际指南。他详尽讲解关键剂量参数的设定原理,并指导中心医院医生在定位图的透明胶片上,亲手勾画那毫米级的“生死边界”。“这里差1毫米,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可能就是天壤之别。”刘新福则凭借丰富的本地用药经验,与朱苏雨反复推敲,结合患者基因检测结果,舍弃了高强度传统方案,共同选定了以卡培他滨为主的个性化用药方案。
一场由省级专家与本地团队紧密配合的精密“战役”,在邵阳市中心医院的放疗室打响。李先生躺在定位床上,身体被热塑膜严丝合缝地固定。中心医院医生在朱苏雨的现场指导下,进行体位固定和参数确认。他们紧盯控制屏幕,实时交流,精细微调着每一次高能射线的释放。“膀胱充盈度影响靶区位移,每次治疗前必须再确认CT影像。”墙上的电子钟,无声记录了25个晨昏的坚守。
治疗结束后的复查结果带来了巨大惊喜:肠镜显示屏上,曾经狰狞的肿瘤几乎消失无踪!手术台上,李胜主刀。得益于新辅助治疗创造的宝贵空间,他精准操作,既彻底切除了肿瘤,更成功保住了珍贵的肛门。当李先生术后首次恢复自主排便,他紧紧攥住妻子的手,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是省里的专家和咱们邵阳的专家一起,在家门口帮我捡回了命,也守住了尊严!”
那张最终的费用清单,无声诉说着合作模式带来的民生实惠:总花费控制在5万元,比赴长沙节省近半。李先生的妻子摩挲着清单边缘,声音里满是劫后余生的感激。
这份“家门口”的希望,源于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的高水平医院结对帮扶项目。湖南省肿瘤医院派出精锐专家,扎根邵阳市中心医院,开启了为期3年的“造血式”帮扶。如今,成效正在显现:放疗室内,中心医院医生在省级专家指导下,操作日趋独立娴熟;病房里,年轻医生处理复杂副反应的能力也在实战中迅速提升。“朱教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信心和规范。现在遇到类似病例,我们心里更有底了。”刘新福感触颇深。目睹本地团队的成长,朱苏雨欣慰道:“这‘经’,大家不仅接住了,更开始真正运用。这是最大的成功。”
李先生的救治,清晰映射出省级优质资源下沉与地方医院内生动力激发所产生的强大协同效应。“帮扶不是单程输血,而是双向赋能、深度合作的过程。”朱苏雨强调,“我们的目标是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真正融入邵阳市中心医院的体系里,由他们的团队熟练掌握并持续发展,最终惠及更多的乡亲。”当省级智慧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当“授人以渔”在紧密协作中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李先生”将实现在“家门口”,拥抱生命的春天。
这,正是医者仁心最深邃的传承,也是健康中国最坚实的脚印。
来源:邵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