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好减负三板斧,轻装上阵筑宏图

邵阳新闻在线2025/08/28 15:35:10 分享到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然而,形式主义的阴霾仍笼罩着基层,导致基层干部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治理成效。要想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就必须挥好基层减负“三板斧”,助力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挥好“明实情”之斧,砍断形式主义“虚浮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些地方的调研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提前安排好路线、挑选好“样板”,这样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要想精准减负,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四不两直”调研,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真话、察真情,精准掌握基层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减负提供真实依据。只有准确把握基层实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减负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政策“水土不服”。

挥好“重实效”之斧,劈开层层加码“枷锁链”。上级部门在下达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从而忽视工作质量和基层承受能力。比如,某项工作要求基层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统计,基层干部只能加班加点、敷衍了事,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工作也流于形式。要注重工作实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以材料论英雄,不把痕迹当政绩,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干实事、出实效。

挥好“明实责”之斧,斩断推诿扯皮“乱麻团”。当前,部分基层存在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等的现象,一些部门把责任下推,导致基层“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应明确各部门和基层的职责边界,完善权责清单,让权力和责任相匹配。对于不属于基层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上级部门不能随意摊派。比如,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执法工作,不应交给没有执法权和专业知识的基层干部去做。只有明晰权责,才能避免基层干部陷入“什么都要干、什么都干不好”的困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基层干部应珍惜减负带来的时间和精力,并将其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在基层广阔天地中大展宏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王绍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