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闻行业,至今已有二十年。从追逐现场的记者,到持中守正的编辑,我完成了从“追光者”到“调光师”的转变。
作为记者时,我像“追光者”,奔跑在“战场”,只为捕捉新闻真相和人性微光。三伏酷暑,我走进项目工地,记录建设者的挥汗如雨、燃情奋战;2008年初百年不遇的冰灾中,我踏着没膝的积雪,见证了高山上抗冰一线的战斗……那种感受,是炙热的,带着汗水和心跳,有一种亲手抓住历史的酣畅感。
而成为“调光师”,意味着一次艰难的转身与“修行”。记者们从一线传回的一篇篇稿件,就是一束束原始、鲜活但强弱不一、角度不同的“光源”。我的工作,不再是直接“追光”,而是耐心地“调光”:
校对焦距,在纷繁的信息中厘清事件的核心,让模糊的本质变得清晰、有层次;调整色温,把握报道的基调,让理性的叙述不失温度,让感性的表达不失分寸;控制亮度,判断新闻的价值,决定哪一束光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又如何不让刺眼的“强光”灼伤公众的视线;平衡光影,让不同的稿件、多元的观点有机组合,形成真实、立体、全面的信息景观……
变了,工作方式与视角都变了。我从台前隐入幕后,视角从对单一事件的纵深挖掘,升维到对全局版面的统筹规划;而成就感,则从“单兵作战”的精彩,转变为“团队协作”的和谐、高效。
但有些最根本的东西,从未改变。
对真相的敬畏,从未改变。记者用脚步去丈量,编辑用知识和逻辑来校验,大家共同守护一个底线——无限逼近事实,对每一个字负责。
对社会的关切,从未改变。我们服务的对象,始终是每一位渴望知情的读者。我们关注的,始终是时代的进程与人间的冷暖。
而那最朴素的新闻理想,更从未改变。它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内化为了“为他人作嫁衣,为时代筑基石”的沉静。那份为真相、为公正、为时代鼓与呼的初心,值得我用一生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