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口县江口阻击战战场遗址群。 石周鑫 摄
雪峰山,被誉为湖南的“父亲山”,层峦叠翠间深埋着一段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这里是中国抗战由守转攻的标志性地域,更是无数英雄用生命铸就的精神高地。八十年过去了,散落在山间的战壕、碉堡、纪念碑,仍在无声诉说着往日的烽火。
不久前,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对民革邵阳市委会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雪峰山抗战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提案作出详细答复。一系列扎实举措正将抗战遗址“串珠成链”,推动雪峰山从历史的见证地,向国内知名的抗战文化旅游目的地坚实迈进。
摸清家底,直面保护难题
作为雪峰山区域的重要地级市和雪峰山会战主战场,邵阳拥有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现存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遗迹30余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抢抓机遇建设雪峰山抗战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对推动区域旅游融入国际市场、弘扬抗战精神、拓宽邵阳文旅新业态、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市政协副主席、民革邵阳市委会主委丰新妹表示。
调研过程中,提案起草团队深刻感受到各方对保护雪峰山抗战遗址的强烈共识。在走访茶山阻击战旧址、武阳大捷战场等遗址时,当地群众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纷纷讲述祖辈口耳相传的抗战故事。老人们眼中闪烁的泪光,让调研团队印象深刻。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抗战遗址面临保护困境,雪峰山抗战遗址也不例外。尽管各方近年来对遗址保护颇为关注,但仍存在资源分散、不同程度破坏、利用率低、缺乏系统调查规划和经费保障等问题。
为此,民革邵阳市委会在提案中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全市文旅发展规划;强化资金保障,设立专项保护资金;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规划先行,推动跨域联动
提案提交后,主办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高度重视,积极采纳可行性建议,制定并出台具体推进措施,取得实质性成效。
2023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雪峰山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3-2035)》,提出建设雪峰山抗战文化和旅游融合区,打造国内知名抗战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明确将建设以红色抗战文化为主体的文旅融合区。
去年以来,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组织各县市区文旅部门,按照规划要求对全市抗战遗址开展系统性调查,完成首批30处遗址遗迹的测绘登记。根据遗址特征及价值评估结果,择优推进保护开发利用,同步开展民间抗战文物征集工作,并计划建成集遗址数据、文物资料于一体的“抗战资源数据库”。
跨区域合作也在加速。我市联合怀化、娄底等地市成立“雪峰山文旅发展联盟”,签署《区域抗战旅游共同体合作框架协议》,统筹推出“雪峰山会战主题游”等5条集成式旅游线路,强化历史叙事的连贯性与游客体验的整体性。
经过市、县、乡镇三级共同努力,绥宁县茶山阻击战旧址获50余万元修缮资金,武阳镇关键战场获省文物局131万元保护经费。这些投入让日渐斑驳的遗址重焕生机。今年,雪峰山抗战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成功纳入《邵阳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创新赋能,打造沉浸体验
如何让抗战历史“活”起来?我市正通过文化赋能与产品创新,推动抗战旅游从“观赏式”向“沉浸式”转变。
开发抗战主题旅游项目。在茶山阻击战遗址周边,规划建设的抗战文化体验区将模拟战场场景,让游客参与沉浸式体验活动;武阳大捷旧址正在打造的抗战历史博物馆将运用声光电技术,动态展示战斗过程和英雄事迹;更令人期待的是,投资1.2亿元的“雪峰山会战实景演绎基地”已选址隆回,将采用全息投影、情景剧演出等形式重现历史场景。
精心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将雪峰山抗战遗址与宝顶山自然风光、插柳古村落等景点串联,形成“生态自然—抗战历史游”“历史文化深度游”等主题线路;在绥宁、洞口等县试点的“红色村宿”,将农耕体验与抗战文化巧妙结合,让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体验地方传统文化。
打造“雪峰山会战”核心IP。与湖南卫视合作拍摄的纪录片《雪峰山1945》今年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联合省社科院编纂的《雪峰山抗战口述史》计划今年出版;2024年至2025年举办的“雪峰山抗战文物巡回展”将首展设于长沙博物馆,并同步推出线上3D云展厅,为这段历史留存珍贵的影像和文字记忆。
从规划纳入、资源普查,到项目推进、品牌打造,雪峰山正以崭新姿态走向未来。一条以抗战文化为魂、旅游发展为体、区域联动为脉的融合发展路径愈发清晰,一座抗战文化旅游的新高地正在崛起。
“感谢市政协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继续推动雪峰山抗战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抗战历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精神力量。”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在答复中表示。
“没想到提案得到如此重视,这令我们非常欣慰。”民革邵阳市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雪峰山抗战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全社会持续重视与努力。希望在各方共同推动下,能够打造一批抗战文化旅游新业态,唤醒集体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与历史的深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