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中,糖尿病正悄然侵袭着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职场人群。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医疗机构发现,随着工作压力持续加大、生活方式深刻改变,糖尿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显著,为职场健康敲响了警钟。
职场成为糖尿病防控主阵地
当职场成为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域,这里也悄然成为了糖尿病蔓延的“隐形战场”。
邵阳市中心医院的一组数据,清晰地印证了这一趋势:院本部门诊每年接诊的糖尿病患者约2.2万人次,东院内分泌科年接诊量也达到5000余人。这些患者中,60%是正值事业黄金期的中青年。
“大约每5位患者中,就有1人是在体检中首次发现自己患病。”市中心医院东院内分泌科主任周斌指出,“这个数字提醒我们,定期健康筛查对早期发现糖尿病至关重要。”
当下职场生态中,健康隐患无处不在。研究显示,超过六成的职场人每天静坐超过8小时,而全国超重与肥胖的成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周斌分析认为,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的剧变、持续的精神压力以及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糖尿病的“推手”,而职场人群恰好处于这些风险因素的交汇点。
“快节奏工作和频繁加班,让许多人的饮食结构失去了平衡。”周斌解释道,“高糖、高脂的外卖和精加工食品成为日常选择,而富含纤维的蔬果却常常被忽略。”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睡眠问题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这种“压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分泌,使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临床数据还揭示了一个隐忧:约60%的年轻患者发病过程隐匿,确诊时并发症已经出现。由于工作繁忙,许多人的后续治疗时断时续,这反而加速了病情进展。研究显示,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的青年糖尿病患者,预期寿命可能缩短10至15年,并发症风险比老年患者更高。
早期干预和全程管理是“逆转”关键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科学的预防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周斌介绍,目前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已开设糖尿病逆转门诊,邵阳市中心医院东院也开设了糖尿病逆转门诊,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成功案例。通过系统、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有望实现病情“逆转”,医学上称为“缓解”,即患者在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能保持在6.5%以下。
“逆转的核心机制在于解除高血糖对机体的‘糖毒性’,以及肥胖所带来的‘脂毒性’。”周斌解释,“通过有效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以唤醒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胰岛β细胞,逐步恢复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根据临床观察,能够实现病情逆转的患者通常具备一些共同特征:确诊为2型糖尿病,伴有超重或肥胖问题,未出现严重的不可逆并发症,治疗依从性高,且干预时机较为关键,多为新发诊断或病程在5年以内的患者。
对刚确诊的患者,周斌建议采取系统化防治策略:首先要加强患者教育,帮助其树立“糖尿病可防、可治、可逆”的信心;核心在于推动生活方式彻底重塑,包括控制总热量摄入、优化膳食结构、保持规律运动、实现科学减重等;在此基础上,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并建立长期、严密的监测与随访体系。
“这是一场需要坚定信念与持久努力的‘系统战役’。”周斌强调,“早期干预和全程管理是成功逆转的关键。”
构建多方协同的防治新格局
当前,我市正积极推进糖尿病防治体系的整体建设。除了持续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系统,还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式,不断强化基层防控能力。然而,基层义诊中也发现,部分居民对血糖控制仍重视不足,往往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就医,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针对这一现状,周斌建议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例如,在饮食方面推广改良版的地方美食,如少油少辣的米粉;在运动方面,鼓励开展广场舞、健步走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全民健康氛围。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在构建健康支持环境方面同样不可或缺。可行的措施,包括在单位食堂开设低脂低糖的健康窗口、组织工间操活动、提供弹性工作时间等。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糖尿病防控,也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
“糖尿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用人单位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周斌表示,“只有构建起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切实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让‘幸福感’真正融入糖尿病管理的全过程。”